![]() ![]() ![]() ![]() |
民族英雄、抗日烈士何信独子何平的传奇人生(图)一腔热血沃中华 莫绍嘉 在桂林,有一个家族,其百年历史中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史诗,那便是年近九旬的何平老先生家族。2019年广电总局批复,自治区政府计划以何家几代动人心弦的爱国故事为梗概拍摄一部六十集电视剧,定名为《漓江儿女英雄传》,何平为该剧总顾问兼编辑,世人认为如了解何氏家族便相当于知晓半部民国史。 赓续红色基因 何平的祖父何少川,乃广西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1905年,他东渡日本,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在异国他乡,何少川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志士,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广西有影响的革命前辈 。回国后,他怀抱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的理想,创办了桂林高等工业学堂,以此为阵地,传播进步思想,培养革命人才 。1901年亲自制作一个牛皮枕头箱,暗格藏着烈性炸弹,由娇妻北上刺杀卖国贼李鸿章,当年爱妻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芳年25岁;常人难以想象,这是何等视死如归的民族情怀。 可想何平祖母靳永芳,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 ,她是广西第一个女同盟会员;当年,只身北上誓死刺杀国贼,因交通不便到达北京时得知四天前李已咯血身亡,计划只好作罢;那只牛皮枕头箱现展示在“何信烈士纪念馆”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她与秋瑾烈士是好朋友,常有书信来往,并赠七星剑予靳永芳以相互勉励,一时盛传北秋南靳;同时积极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等重要革命活动 ;1921年,孙中山先生到桂林策动北伐,靳永芳作为广西各界欢迎孙中山大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得到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的赞赏,并亲笔在其著作《建国方略》首页题写“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相送,可惜这珍贵的著作文革时被抄走,至今下落不明。 1946年正当人民渴望和平,可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愿望,悍然发动内战,希望中的靳永芳气得火冒三丈,决定编首歌骂当局。一天,她一手拿拐杖,一手摇着铃铛,一路走、一路哭、一路骂、一路唱:苦老人沿街说苦情,有情有义听我唱,无情无义莫来望,为国家受尽千辛和万苦,到如今,身不强力不壮,人已老迈多病痛,无人照顾无人养。没办法,只好沿街来卖唱!我小儿空军队长名何信,曾把日寇打得慌,到后来,台儿庄的天空上奋勇作战把命丧,为国捐躯很悲壮。我大儿,战地县长几次当,不肯反动爱百姓,反被逼得挂冠去流亡,你说令人伤不伤。现在啊,日本鬼子投了降,可是啊,当初上前打仗的死在战场无人埋葬,丢下父母妻儿受饥荒。退后保命的却来把福享,大桩小桩货物家里放,大箱小箱钱票家里藏,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一次两次三次做新郎,你说混账不混账!还有啊,打仗幸没死的,回家团圆仍莫想,还要逼你打内战,还要逼你把命丧,不管你家中老母哭瞎眼,妻子儿女望穿墙,成天对着空米缸,你说凄凉不凄凉?你说毒狼不毒狼?我要问:要打内战的官长,你们怎么对得起我们死去的小儿郎?你们怎么对得起他们的母娘?我要骂这种行为太不良,简直就是虎豺狼,你们须得摸着良心想一想:死的已是太冤枉,活的更是太凄凉。真是不能再遭殃!劝你们速将兽心换人心,自己莫杀自己人,快快莫再打内仗,快快丢了刀和枪,听一听我们老百姓的好主张。团结合作救危亡,中国就会有希望,中国就会能富强,苦老人饿死病死也不会心伤。靳永芳大骂当局轰动桂林城,其唱词在香港《民主》刊物全文刊登,正在南京作最后和平努力的周恩来看见后当即以中共中央办事处的名义给靳永芳电汇30万法币,电文写着:给靳永芳老太太,慰问抗日将士家属。
何平在奶奶教育下长大,奶奶去世时含泪写下怀念奶奶的长诗:八桂侠女靳永芳,三寸金莲称豪强。广西同盟第一妇,敢入清廷刺鸿章。红薯芋头刻官印,习剑制弹备刀枪。皆因足小作后应,遗憾未葬黄花岗。秋瑾赠剑互敬慕,巾帼事迹感康鿄。王城接待大总统,中山夸她是栋梁。教书育人八子女,激励小儿打东洋。骄儿牺牲泪未干,再送大儿上前方。抗日虽胜度日难,不领美国救济粮。反对内战骂腐败,写诗怒斥国民党。李白敬佩致慰问,恩来汇款表衷肠。耄耋之身迎解放,政协会上显辉煌。眼看左祸如刀割,痛心疾首著文章。坦言反右铸大错,砸锅炼铁太荒唐。三年困难拒吃肉,铁骨铮铮坦荡荡。九十化作仙鹤去,中华奇女永留芳。
父亲何信,出生于1913年,自幼深受父母爱国情怀的熏陶 。在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每月仅有两元津贴,全部交给母亲以贴补家用 。利用课余时间刻钢板、抄讲义、刻图章、写对联,用微薄的收入支持着家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国家危难之际,毅然从师范学校辍学,投笔从戎,考入柳州航空学校,走上“航空救国”之路 。1932年,因表现出色,被广西当局送往日本明野航空学校留学 ,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尤其在战斗飞行、高空射击等科目上表现突出 。一次高空射击考试中,射中率高达95%以上,打破日本最高纪录,让日本教官都为之震惊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打响,何信率先报名,开赴前线 。临行前,他对母亲说:“儿今此去,适遂素心。誓扫倭寇,精忠报国,以酬母训 。”并告知家人:明天上午九点他率机路经桂林,在城上空飞三圈,将扇动飞机翅膀,那是他所驾驶的飞机以示与家人诀别;第二天九点,桂林城万人空港,仰望天空机群,突见一飞机降低飞行,扇动飞机翅膀,家人能清楚看见何信的面孔,母亲呼唤骄儿小名:二冬、二冬,兄弟姐妹哭喊着:二弟、二哥,这生离死别的震撼场景,周围市民也感动着哭声一片。在前线几个月何信共写了七封家信:都表达誓死抗日歼敌决心,其中一封写道:球儿(何平)已快周岁,快学着说话了,你们切记首先不要教他讲“爸爸妈妈”,应该先教他学会“抗日”两个字!因为不抗日就没有国,也就没有家,切记切记!
1938年3月25日凌晨,何信率队击散日军战机队伍返航途中,遭遇敌机第2批援军24架飞机截击 。当时,我机升空历时已久,人乏机疲,何信所驾驶的飞机也被敌人围攻 。但他毫不畏惧,奋起余勇,驾机向敌主机迎战,成功击毁敌方主机 。然而,他身中数弹,在人伤、机损、弹绝情况下,没有选择跳伞逃生,而是全速向另一敌机撞去,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5岁 。此时,何平才八个月,尚在襁褓中便失去了父亲 。何信遗体运抵桂林,入殓时母亲绣制的《精忠报国》香囊还挂在胸口,被血渍染透紧沾身体难以取下,靳永芳不许家人动,让《精忠报国》香囊永远伴随骄儿,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当局为其举行了三天公祭,数十万市民自行披麻戴孝前往祭奠,周边圩镇的白关布都售罄一空。 何信牺牲后,靳永芳悲痛欲绝,但她并未被打倒,而是继续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前线 。大儿子何德润也投身革命,两个女儿何景明、何兆龄也先后加入新四军,满门忠烈,令人敬仰 。为国捐躯的六百著名烈士名录,何信名列其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都颁发纪念章给何平先生,毛泽东为何信烈士题词:永垂不朽,李宗仁题词:为国牺牲。 历经十年浩劫 时光流转,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大地陷入一场巨大的动荡中,何平一家也未能幸免。大伯何德润,战争年代更名贺希明,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副省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自治区副主席 。然而,在文革中,受刘少奇冤案诛连被打倒,整个何家因此遭受牵连 ,伯伯一关九年含寃而死。
何平作为烈士遗孤,本应受到尊重和保护,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他却身陷囹圄 。在几千人的批斗会上,与伯伯同台挂牌陪斗,威逼揭发伯伯的“罪行”,何平无法说出他有何罪,便遭手臂粗的木棍棒打,几棍之下骨断胃裂,昏死于批斗会上,被送到太平间,何平的一个女学生见老师死得冤,便买了一件衣服到太平间,在为何平搽洗身体上血污时,发现其眼皮动了动,即报告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因流血过多需交钱才为其输血,该学生回家想尽办法找钱才救得何平一命;为此,该学生为救老师而遭关押,其父也因此被革职。待何平起死回生后,又将伤痕累累的他投入仅几平米黑暗囚笼中,等待行刑,半年后就在被行刑前的一个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在特种部队所学到的本领,弄开脚镣手铐,撬松铁窗,越狱而逃,当局为此印发数万张带有照片的通缉令发往全国。从30岁到45岁,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在牢狱和流亡中度过 ,他被全国通缉,四处逃亡,生活充满艰辛和危险 ,几乎九死一生。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正义和真理的信仰。随身带着解放初期毛泽东签名的何信烈士证,这张烈士证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父亲为国捐躯的证明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常常拿出烈士证,看着父亲的名字和毛主席的签名,心中便会涌起一股力量,支撑着他继续前行。何平回忆那段岁月时说:“那时候,我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但我知道,我不能倒下,我要为父亲的名誉,为我们家族的尊严而活下去。” 使命特殊光荣 何平是祖母一手培养成长,自幼聪慧,四岁熟读唐诗宋词,五岁写得一手好颜体,七岁作诗随手拣来,特善作藏头联,八岁读四书五经;在今年为他做米寿的近百位来宾都作了藏头联相送,笔者的是:“绍体圣绪承前启后创伟业,嘉言善行深谋远虑立新篇”。他记忆超群,一万五千余字的《共产党宣言》主体内容现一字不漏地背诵。
1983年,对于何平来说,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接到中宣部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指示,以特邀编辑身份配合共和国首席画师刘宇一教授,为当代国家六十位顶级名家抢救式画像,需要一位才学渊博的人对各位名家作整天交心式访谈,方便画师画像;如: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巴金、冰心、丁玲,艾青、刘海粟、胡风、严济慈、贺绿汀、常香玉、赵丹、白扬、秦怡等。
何平通过了严格会审,深知责任重大。他明白,这次访谈不仅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更是为了记录这些名家的思想和成就,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于是,开始认真而细致的准备工作。这次访谈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影响深远的心灵交流,访谈前,他要深入研究每位受访者。例如,在访谈钱学森先生前,查阅大量关于钱学森的资料,了解他在航天领域的卓越贡献,以及他的科学思想和治学态度,对于巴金、冰心等文学巨匠,则反复阅读他们的作品,感受他们的文学风格和人文情怀。在访谈过程中,何平以真诚和尊重的态度与每位名家交流,用心倾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每一句话。钱学森先生在谈到自己的科研经历时,那种对科学的执着和对国家的忠诚,让他深受感动。巴金先生则在访谈中,分享自己文学创作历程和对人性的思考,让何平对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次访谈,不仅完成了任务,还与每位名家建立深厚友谊,成了忘年交,并都分别给何平和刘宇一题词留念,贺绿汀的题词:经过严重政治考验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何平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知识和人生经验。他说:“当年一系列访谈,是我人生中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些名家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 矢志不忘初心 1983年12月底,何平终于等来了伯父平反的消息,六天后,他也获得了平反 。那一刻,心中积压多年的冤屈和痛苦终于得到了释放,他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平反后,何平并没有选择安逸生活,而是决定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事业。他努力工作,奋发图强,不久即当选中共桂林市党代表、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开始在桂林党校及全国各大专院校作党史报告。
何平的党史报告,内容丰富、情感真挚。他从自己的家族历史讲起,讲述祖父、祖母、父亲的革命故事,讲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他还会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讲述文革时期的苦难和坚持,让听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报告中,他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声泪俱下。他的讲述深深打动每位听众的心,在感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听众在听完报告后,都表示要向先辈们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据不完全统计,何平至今已作了一百多场报告,场场爆满。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使者。 为家乡添砖瓦 何平对家乡桂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一直想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纪念父亲,让更多的人了解何信烈士的英雄事迹和爱国精神,1998年自筹资金兴建了何信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里陈列着烈士的飞行服、飞行手套、笔记簿和写给母亲妻儿的家信及在航空学校所获的金质奖章等数十件国家级烈士纪念文物 。这些文物,见证了烈士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也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建馆至今已接待数十万人次参观。为有更大的平台宣传何信烈士的爱国主义事迹,现正在计划筹建新馆。
何平还策划刘宇一艺术馆。刘宇一教授是共和国首席画师,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刘宇一艺术馆里,欲展示一幅由刘宇一亲自绘的长166米,高6米,绘有166位到过桂林的中外历史名人的巨幅画作。这幅画作,展现桂林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也为桂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文化名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桂林市委李楚书记登门慰问) 此外,何平老先生还用近三十年时间走村串巷,整理出百万字的桂林方言,策划建设桂林话院。桂林方言是桂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桂林方言逐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他深知桂林方言的价值,他不辞辛劳,深入桂林大街小巷、乡村田野,与当地老人、居民交流,记录他们口中的方言词汇和语句。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完成桂林方言的整理工作,为保护和传承桂林文化做出重要贡献。以上“一院两馆”项目由桂林市银海文化有限公司筹建。
何平全家福 何平老先生的这些努力,为桂林成为国际旅游名城添砖加瓦。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担当。何平先生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继承和发扬家族的红色基因,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信仰,为国家、为民族、为家乡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2025年10月30日于桂林)
【作者简介】莫绍嘉,资深媒体人,原《中国改革报社》驻广西记者站常务副站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会》会员,参加数届十多次广西两会采访报道,曾采访过上百位厅部级官员;现受聘于正在筹建中的大型文旅园区终身首席顾问。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洪洞大槐树》作者:单立强[ 11-12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