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薛庄“西大洼”六十年之变迁》作者:贺敬同《薛庄“西大洼”六十年之变迁》 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薛庄“西大洼”,东至贺窑幸福河,西至小山子东,南至贺王路,北至支流河以南,是六十年代中期以来,贺窑公社重点治理的片区之一,六十年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都把“西大洼”作为全社(乡)农业工作的重点,在“农业学大寨”期间,更是全社总动员,大战“西大洼”,从规划修路、深翻地、挖台(条)田沟,到“三年过黄河,五年垮长江”(即:过黄河亩产5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七十年代初期,公社、村广播喇叭,几乎天天讲决战“西大洼”。“西大洼”依然是十年九欠收,粮食产量没过去“黄河”,更没有垮过“长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以阶级斗争为刚,转移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农村农业农民,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西大洼”“茅草荒”粮食产量不仅过了黄河垮过了长江,还实现了“吨粮田”。 “西大洼”不仅农业翻番,经济形势也是全区、全镇的亮点。“西大洼”山水水泥经济贡献突出,S231省道横垮东北西南,打通了苏鲁两省、奔赴淮海经济区的通道。从山水水泥厂这个院子的历史,更是经历了工、学、兵时代,六十年代中期,是公社农中,七十年代公社兽医站,八十年代解放军农场,在此安寨5一6年,军民鱼水深情,双拥工作走在前,“三夏”“三秋”支农忙,八五年台儿庄区职业中专、区职中是从这里走向城区的。九十年代中期桑蚕站、絲棉厂等为薛庄经济做贡献。本世纪之初,开始筹建水泥厂,2006年投产,日产水泥3000吨,是涧头集税收大户。 在原二十五中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储粮,属中央企业,三座大型储粮圆仓,竖立在“西大洼”的土地上,给薛庄带来了现代化气息。 六十年风雨兼程,“西大洼”旧貌换新颜。曾经的土路变省道,茅草屋成楼房,田野间机器轰鸣,果园飘香。乡亲们笑容满面,生活如蜜甜,幸福感在每一缕炊烟中升腾,在每一片丰收田里流淌。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续台儿庄赋》作者:单立强[ 07-26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