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古城>> 重建>>正文内容
  • 力与美的协奏——序金殿国主编《诗画千年古城》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从艺术家的眼睛看古城开始
     

            因运而兴的台儿庄,经历了三度辉煌:一是泇运河开通,本来不知名的村庄成为国家漕运咽喉,南来北往的商人在驳岸码头上生金留银,台儿庄成为富庶的象征。二是1938年的台儿庄大战,这座拥有72座庙宇、6000户人家、八种风格建筑的运河古城,以玉碎为代价,矗立起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里程碑,成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三是2008年至2012年的古城重建,一座体现康乾盛世气象的城市,在战争废墟上神奇复活。这前后400多年时间里,一个只有两平方公里的城镇,所经历的三宗事件,均连接着国家民族的中枢神经:一宗关乎南北运输通道的畅通,一宗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一宗关乎古代建筑艺术瑰宝的传承。这三宗事件,包含了创造、毁灭、新生三种宇宙大生命的基本形态,是历史轮回的具体显现。
            这样一座城市,经济学家、军事学家、建筑学家、文化学者,通过各自的视角,发现了不同的精彩。可是,因为这座小城蕴涵了太多的话题,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穷尽其妙。
            英国历史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如果历史方法难于处理,就用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处理不清,那就交给艺术家处理。因为艺术家使用的方法是“符号”,而符号可以用有限喻无限。现在我们看到的《诗画千年古城——两岸诗人笔下的台儿庄》,就是由艺术家为台儿庄古城说话的“符号”。

    个人审美与社会责任的完备
     

           《诗画千年古城》的组织策划者和主编金殿国,中文系科班出身,职务相当于古代州府的“教谕”助理。殿国在工作之余,喜欢写诗和摄影。他写诗,因为有文学史的修养而“有知有畏”,在追求自由与张力的同时,遵守汉语规范,“立而不破”。他摄影,尽管领教过“野兽派”及各种后现代的“审丑”尝试,却坚守“造型艺术必须服从美”的艺术观,在大千世界中捕捉美的瞬间并赋予善的主题。可以说,他的审美根基,建立在东西方古典主义的“思无邪”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之中。
             有了这样的背景,殿国从2002年开始,陆续地走了中外一百座城市,拍下了城市的“表情”,揣摩城市的“心情”,于2010年出版了金殿国摄影诗集《走过一百座城市》。可以说,这长线的“大动作”,使殿国的审美创造力获得了升华,“诗情”与“画意”都由业余水平进入专业层次。在此基础上,又对近些年的新诗,做拉网式阅读,既为获取他山之石,也想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诗坛。
            集中阅读的过程中,殿国萌生了编选中国当代短诗的念头。于是,他从恒河沙数般的新诗中,选出380多首短诗,出版了《中国当代短诗选》。
            选诗,不仅靠阅读量,更要有审美判断力和对文学本身的敬畏。因为,写诗是个人行为,诗选是“天下公器”。一本反映选家审美趣味的选本,可能影响诗坛风气和后人对文学史的理解。如果不能客观公正,挂一漏万,或者偏重于个人喜好,对诗选的读者则构成误导。我对中国当代诗坛不是十分了解,但是,从这部诗选中,我看到了殿国在个人审美判断与社会责任上找到了平衡。

             经过这两次“练兵”,殿国在“创”与“选”、“诗”与“画”之间,达到了自由出入的境界。修炼到这一步,他把审美目光聚焦到台儿庄古城:利用编选《中国当代短诗选》扩充的人脉,通过网络征集讴歌台儿庄的诗篇。
     

    以诗抒怀 用实践回归到传统之中
     

             自征稿启事发出之日起,一首首讴歌台儿庄的新诗从海峡两岸发往金殿国的电子信箱,其踊跃程度,超出预料之外。可是,诗作内容,却令他感到不安:来稿中,绝大部分是追忆台儿庄大战的,关于开泇、关于古城重建的题材,比例很小。
             在分析其中的玄机时,我对殿国说,这不是台儿庄的“创造”与“新生”缺乏魅力,我们应该另作诠释。
            第一,国人情绪的体现。“诗人笔下的台儿庄”征稿期间,正是日本右翼势力在我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的日子。在领土问题上,只要有人向我伸出黑手或投来贪婪的目光,一向儒雅的海峡两岸中国人会在瞬间变成“愤青”。作为屈原精神后裔的诗人,平时可能发发对世风不满的牢骚,面对“日本鬼子”妄图“合法”侵占钓鱼岛的闹剧,抒发关于台儿庄的历史情感,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起当年那场悲壮而惨烈的战役。可以说,诗人的悲愤,准确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情绪,这种只要遇到外敌就一致对外的情绪,是中国人命中注定的精神基因,任何外来文化的渗透,都不能消弱这随时爆发的潜在能量。在对待日本右翼势力的态度上,以诗礼著称的中国人,也许“有失风度”,但这是一个民族的宿命。《诗画千年古城》征集到的诗作表明,不管什么样的国家,只要触碰了大中华的核心利益,都只能激活中国人抗击的血性。
            第二,回归诗学传统。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的源头一直到白话文运动之前,作为精神贵族的诗,无论“言志”还是“缘情”,始终都是庄严的代称。五四之后,新一代诗人在抛弃了诗的严整格律之后,从内容到形式,都走向自由随意。也许,在解除格律禁锢方面,自由诗具有开拓性意义,但是,几千年的诗魂,却因此飘零。可以说,民国之初的“文学启蒙”,诗歌园地乏善可陈。之后,救亡题材的新诗,尽管不乏力作,可在诗学理论上较少创见。建国之后的新诗,无论是战歌还是颂歌,都对诗艺的贡献不大。进入新时期,伴随着“伤痕文学”的气旋,新诗创作有过一段“井喷”。可是,现在看来,当时,评论界对那些诗人的成就还是高估了。再往后,诗坛分化,有人撒野,有人走进象牙塔,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效应下,读者误以为诗人不是展览“下半身”,就是发泄颓废情绪,连同追求崇高坚守高贵的诗作也一并拒绝。在诗人多于读者的态势下,诗国面临陷落。究其原因,我觉得不怪读者功利,而是诗人自己不争气,其要害是诗学传统的中断。许多在圈子里大红大紫的诗人,不是站在巨人肩上激扬文字,而是在沼泽中做鬼脸。为什么?这些人的意识里没有大师的位置,只有自恋郁结而成的自负。好在物极必反,近几年,一批有品格的诗人借助网络,为自己开辟园地。这些诗人,文化底蕴远远超过当年的走红诗人,且能规避浅薄而固执编辑的阉割。他们的根系深深扎入传统之中,视线却能穿越欧美文学史。这样的根基与视野,不约而同地选取大战这“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用动态表现悲壮,将“创造”与“新生”留给画面进行表现。因为,诗是时间艺术,宜表现“动作”而不宜表现静态的美。在这个意义上,《诗画千年古城》的诗人,用实践回归到传统之中。

    为古城彰显出五彩斑斓的繁复之美
     

            金殿国让我为本书写序。我在答应之后,把他初选的百位诗人诗作拜读一遍,发现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难题:摘录哪些诗作建构这篇序文的框架呢?
            在艺术鉴赏领域,康德有过一句名言:审美无争辩。审美之所以不能争辩,因为审美主体的趣味各不相同。如果某位诗人出版诗集嘱我写序,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选取我喜欢的诗句与读者先行分享,即便回避了“神来之笔”而对“弱笔”津津乐道,诗人仍然能够接受。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诗人对自己的所有新作,都是钟情的。对百多位诗人的合集进行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点到的,意味着我的肯定,遗漏的,则意味着忽视,忽视也就是看轻。
             考虑再三,我选择了从总体上进行宏观评价的方式向主编交卷。
             这些诗作,是一部体现民族正气的交响曲,是展示民族正义的雄壮史诗,是力量浇铸成青铜的华表。其中,部分诗人的情绪有些激烈,但这是立于自己家中对远方豺狼的喝斥。就像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也许不合“温柔敦厚”的诗教,却让人痛快淋漓。当然,在入选的诗作中,也有曲调舒缓、画面唯美的短章和盛赞古城重建的力作。在血与火的主调之中,回荡着月光下小桥流水的欢畅与重建古城的号角。这勃发着力量之美的诗作,经主编的刻意排列,彰显出了五彩斑斓的繁复之美。
            如果说“诗的台儿庄”体现的是力量,“画的台儿庄”则是赏心悦目的美。在对这些配诗的照片一一过目之后,我发现尽管有些标志性建筑已被许多摄影名家表现多次,可是殿国在构图和采光上,因诗心观照而给静态建筑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本来已由建设者赋予意义的“形体”,配上雄壮的诗篇,使“诗画”的台儿庄古城,由“物体”进化为“生命”。

    诗赋予台儿庄更加深刻的内涵
     

             鲁南籍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说:“如果没有诗,吻只是碰触,画只是颜料,酒只是有毒的水……如果没有诗,人种下火药,不会得到枫林;人种下盐,不会得到沙漠;人放走一枚气球,地平线上不会升起月亮。”
            台儿庄古城有了诗的滋润,在审美畴区获得了道德维度,其有形冲击力转化为走进不朽的营养。400多年前,“泇河三公”设计和实施避黄行运工程,内在的动力是“为朝廷尽忠”;70多年前,中国军人与日寇死战,内在动力是“不当亡国奴”;今天,在战争废墟上原真性重建已经消失了的古城,内在动力是抢救文化遗产,传承古人的智慧。三个节点,一个比一个艰难,一个比一个更值得诗人挥动诗笔放开歌喉。今天,我们对避黄行运的开泇工程和台儿庄的崛起感到惊叹,对三万健儿用血肉之躯对抗侵略者的坦克感到悲壮,将来,后人对重建台儿庄古城的壮举又会是怎样的震惊?只有诗人能够想象得出。
            诗人是为无名事物命名的“言者”,也是为有名事物提升品格的“哲人”。中国的诗人,在最应该“出阵”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形成震惊世界的阵势。我的解释是在时间中积累力量。今天,底气已经充沛,已经到了“出手”的时候。
           《诗画千年古城》,是两岸诗人集中一个主题“出手”的初步尝试,这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力与美协奏,必将唤起更多的后来者,为台儿庄赋予更加深刻的内涵。(胡小林)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