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浅谈台儿庄古城六座大门的历史文化》作者:张法远《浅谈台儿庄古城六座大门的历史文化》 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为“避黄行运”,京杭大运河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道,开凿了由微山县夏镇向东经台儿庄至宿迁市直河口的运河,史称“泇运河”。至万历三十二年(1603年)开始通航,后又几经改造,并设立了河道、漕运管理机构。由于泇运河的畅通,南来北往的漕船、商船基本上都在台儿庄停靠补济物资或生活用品,推动了台儿庄的繁荣昌盛,成为史称“徐(州)至兖(州)间一都会也。”(光绪版《峄县志》),呈现出“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繁荣景象,成为名符其实的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为了保护台儿庄衙门、商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清顺治四年(1647年)兖州道兵备副使蒋鸣玉倡议筹资修建台儿庄城池,这次城池初建有六座城门,城墙是用土筑的。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并筹资,对台儿庄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城墙改为砖砌墙,加高加宽,修建了六座城门和一座水门及七十二个碉堡,完善了台儿庄古城的防御体系。 台儿庄古城的六座城门,不仅是古城的防御屏障与交通杻纽,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和严谨的功能布局。六座大门如同六颗明珠,各自闪耀着光芒。六座大门的名称文化底蕴深厚,各自都有出处,根植于儒家典籍、民族信仰、历史传说,字字珠玑,彰显着古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智慧,是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东门•仰生门 “仰生门”之名源自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的民本思想。“仰”取“敬仰、依赖”之意,“生”指“生存、众生”,寓意是为官者当仰仗百姓而生存,视百姓为衣食父母,执政应以民生为本。《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老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仰生”就是儒家治国理念的体现。古城的繁荣离不开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周围劳作的百姓,“仰生”就是对这些人仰仗、依赖,就是要以这些人为根基,为官者就是要对这些千千万万个普通百姓有所敬畏、尊重。古城恢复重建后,东门又建了个“紫气东来”牌坊,名字出自列御寇《列子•黄帝》,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东方有紫气升腾,不久老子骑青牛而来。预示“祥瑞降临,吉兆将至”与“仰生门”的民本思想相得益彰,共同构成“政通人和、运势亨通”的文化意象。 2、西门•台城旧志门 “台城旧志门”的命名兼具文化溯源与历史纪实的双重内涵。唐代韦庄和刘禹锡都以《台城》为题写过诗,诗中的“台城”指六朝故都南京,是诗人对历史的凭吊,道出了“世事无常,枯荣轮回”的感慨。西门•台城旧志的“台城”借六朝故都承载的历史沧桑感,类比台儿庄古城兴衰变化,历史文化厚重的古韵。“旧志”就是对旧时风貌、历史、地理的记述。“台城旧志”直接说明了咸丰七年重建的台儿庄城西门、城墙是在顺治四年建设的台儿庄城池旧址上建设的,很有纪念意义。“旧志”就是“留存古韵,追溯往昔,传承文脉”。“台城旧志”是一个“追溯历史,留存旧貌”的文化标识。这既是肯定旧址选择的得当,又是对前人智慧的赞同。重建的古城西门挂有“天下第一庄”匾额,光绪版《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用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这段话足以说明台儿庄在明清时期的繁华程度。 3、南门•惠迪吉门 “惠迪吉”语出《尚书•虞书•大禹谟》,原文是:“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惠”是顺着、顺应的意思,“迪”指天道、正道,“吉”即吉祥顺畅。“惠迪吉”含义是顺应天道、坚守正道就会获得吉祥。为人做事遵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公理,依德守法才是取得进步和成功的正道,歪门邪道,投机取巧,损德违法必然失败。这种思想体现了对道德和自然规律的尊重,强调人们只有依循正确的道路和原则行事,才会有好的结果,缺德、违规肯定要受到惩罚。古城南门是交通要道,商旅行人熙熙攘攘,走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商贸要秉持诚信,相互礼让,互利共赢,吉祥如意。这一命名将儒家智慧融入交通、贸易的实践中,让文化信仰成为人的自觉行为,彰显“以文育人”文化传统。 4、北门•中正门 “中正”是儒家修身治国的行为准则,《四书五经》中多有阐述。《尚书•虞书•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相传是舜传给大禹的治国理政和个人修养的秘诀。《论语•雍也》说:“中庸之为德,其至乎也!民鲜久也。”首次提出“中庸”的概念,“中庸”的核心要义就是“中正”。《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对“中正”的最深刻论述。强调“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简单地说,言行要有度,要让大家都能接受。《礼记•乐记》说:“中正无邪,礼之质之”,“礼”的本质就是“中正”。《周易》八卦中的二、五爻为“中位”,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叫“正位”,满足这两条叫既中且正,是个吉爻。以“中正“命名北门,足见文化底蕴之深厚。以此告诫人们,言行要坚持中道,不偏不倚,把握火侯,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支持。北门具有防御功能,也暗寓“守正御敌”的军事思想,同时暗合商贸“公平交易“的原则。 5、小南门•迎祥门 这个名字通俗易懂,就是迎接吉祥的意思,开门纳福,吉祥如意。《周易•履卦》说:“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意思是审视自己的言行,考虑其是否能得到吉祥,表达对吉祥、好运的追求和期望。《礼记•中庸》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意思是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出现吉祥的征兆。历代诗人也有不少关于“迎祥”的诗句,如:“日晚迎祥处,笙镛下帝台”(唐沈佺期)。“彩幡双燕祝春宜,献寿迎祥重此时“(宋晏殊)春联也常用“迎祥”一词的,如:“开门迎祥气,入户纳嘉年”,“迎祥纳福启新程,火树银花不夜城”。馆舍名、人名也常用“迎祥”的,如:“迎祥阁”、“迎祥苑”,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迎祥门”在古城的东南方向,日出东方,阳光普照,开门吉祥。纳福迎祥是中国人的普世心理,是中国千百年的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南门是居民、商人进出的辅助大门,有祝福他们“生意兴隆,居住祥和”的意思,也含有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重、祝福之义。 6、小北门•承恩湛露门 “承恩”常见于古代诗词,如:唐李白《相和歌辞•婕妤怨》中“更有留情处,承恩乐无穷”。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西游记》的作者名字叫吴承恩,等等。“湛露”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湛露》,原诗为:“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后世也有不少诗人诗中用“湛露”一词。如:宋代仇远《送郭君贤使赴建德任》中“玉宇承恩沾湛露,金渊遗爱托甘棠。”元邓文原《奉题延祐宸翰》中“小人作颂称圣仁,湛露承恩未足云。”唐韦安石《梁王宅侍宴应制同用风字》中“早荷承湛露,修竹引薰风“,等等。以上这些诗句中的“承恩”意思是承受恩泽。“湛露”是指君王的恩泽,合起来就是承受君王的恩泽,受到君主的恩宠。官员的提拔重用来自上官或君王,一旦提拔重用就是上官和君王的恩典,必须向上官和君王谢恩。如果说古城东门叫“仰生门”,寓意是官员依靠众生而生存的话,那么小北门叫“承恩湛露门“,寓意就是官员的提拔仰仗上官和君王的恩泽,是天降雨露。对于整个统治阶级来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对于一个官员来说提拔来自上官和君王的赏识和信赖。 古城六座大门不仅文化底蕴不同,建筑风格也各异。东门雄浑大气,庄重威严;西门气势恢宏,巍峨壮观;南门灵秀典雅,轻盈舒展;北门厚重坚实,庄严肃穆;小南门小巧实用,简洁明快;小北门古拙无华,朴实大方。六座大门围绕“防御、交通、礼仪、民生”四大主题,形成了“主门统筹、辅门补充、功能分区、各司其职”的完整体系。东门是城东陆路交通枢纽与商贸集散中心;西门是运河水运枢纽与大宗物资转运中心;南门是南北陆路客运主通道与官方往来门户;北门是军事防御中心与大宗物资转运专用通道;小南门是便民通道与主门交通分流;小北门是应急疏散与礼仪通道。 总之,古城六个大门名字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彰显了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的耀眼风彩,为整个古城的历史文化增了色、添了彩。(2025.11.6)
作者:张法远,男,1957年生,大学本科学历。他深耕中文领域,精研马列理论,兼修国学经典,学识广博深厚;曾长期任职县乡两级领导岗位,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退休后仍笔耕不辍,辛勤创作,兴趣广泛,涉猎多元。已著有《泇河春秋》《品茗思政》《自知斋诗文集》等三部作品行世。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凤鸣秋色》作者:张法远[ 11-05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