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王履安:墨香与药香交织的百年人生(图)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提起王老先生,青砖灰瓦的小城里几乎家喻户晓。颇负盛名的不仅是他的书法造诣,更有他的为人处世。于我而言,他不仅是光环萦绕的书法大家,更是用药香晕染童年的亲人。我的名字是姑姥取的,爸爸说那年他翻着典籍依据生辰八字,最终择“菡”字铺垫我生命的底色。小时候总嫌这名字拗口,老师也时常读不准发音,直到课堂上读到“出淤泥而不染”,才懂得了名字中那份清雅寄予。

    如今回想,总觉得出生太晚,当我的眼睛还读不懂水墨深浅,当我的鼻息还嗅不出药香底蕴,便已与书香启蒙擦肩而过。姑奶与姑姥的姻缘是媒妁之言,他们相差十三载春秋,并肩穿越半个世纪的烽烟——从解放战争的硝烟到改革开放的晨曦,从战后重建的废墟到子孙绕膝的堂前,当岁月褪去硝火,他们亦将夫妻情深谱成了琴瑟和鸣的悠长曲调。

    书作里多数详尽地记录了王老先生的书法成就,却很少提及他的家庭生活。光阴流转,我亦有幸踏入文艺圈,出于对文字的热爱及对文化名人的惜慕,文友建议我写写他们的婚姻,写写与众不同的记载。几欲提笔,却力有不逮,落笔纸端,总得务真求实。于是,我试图将往事打捞,怎奈线索零落如星。几欲放弃之时,看着写得不完整的段落,又甚觉可惜。老人已去,而我也曾蒙受恩泽,写不出高大上的文字,也抖胆写个小记吧。若为史料,则不敢轻语矣。

    姑姥为家中第八子,姑奶兄妹三人原籍邳州。据父亲所言,苏北的二姑奶或知其与姑奶相识及家庭生活细节,然二姑奶年事已高,如今已难辨亲疏。王老先生子女皆居台儿庄,却无人承袭丹青。其随身物件散落四方,曾在传媒友人办公桌上见其照片,熟悉而慈祥的面容静置案头,甚至眼镜也在他那里安然收藏,徒留后人追忆。八十年代繁荣街的中药铺,是我童年的百草园。姑姥总在柜台后研磨配药,秤砣的叮当声里,妈妈的烫伤及我经久的咳嗽逐渐痊愈,说来也怪,他开的药方总比别处灵验三分。

    于是,每次犯了咳嗽,妈妈不再舍近求远,径直去药铺抓药,次次药到病除。那时啊,药铺的对过便是剧院,我们一家四口常提前去姑姥家闲坐,待剧终散场,木门已阖,街巷沉入墨色,唯有药香与亲情在夜色中氤氲不散,恍如昨日。儿时总觉万物新奇,最难忘那金属药盒,阳光下泛着冷光,自得了一个后,便四处炫耀,甚至带去学校,引得同学争相索要。次数多了,姑奶便对小伙伴们摇头:“再没有多余的盒子了。”那时哪懂亲疏边界?只觉姑姥更亲切:他蹲下身轻声问我:“为什么喜欢这个盒子,为何要更多?”第一次觉得,这位“陌生人”比姑奶更在意我。如今想来好笑,可他并未因事小敷衍,反而认真倾听稚语,这大概就是他的教育之道——温和而包容。

    1996年秋天,台儿庄大酒店的宴会厅灯火通明,正值初三的我攥着话筒站在镁光灯下,为姑姥八十大寿献唱。我看见姑姥坐在主位,银发在镜头前泛着柔光,眼角的笑纹里盛着欣慰。父母说,唱得很好,姑姥很高兴。宴席绵延十余桌,觥筹交错间尽是文化名流与亲朋高座。镜头随着摄影师流转,定格着热闹的瞬间。时至今日,三十年匆匆已过,表姊妹相聚时,依然记得我献歌的场景。而那盘未见的录像带,成了我们共同的小惦念。若能再见少年模样的自己,定要感谢姑姥赠与的这份闪耀记忆。家里仅收藏了一幅姑姥的画作,在墙上挂出的泛黄岁月,经装裱师巧手复原,褪色的绢本重现墨韵,爸爸将其珍藏于室,成了心头最珍贵的“传家宝”。那是姑姥九十高龄封笔之后的绝唱,爸爸生平唯一向老人求得的墨宝,笔墨间浸染着长辈对晚辈最深沉的牵挂,宣纸褶皱里藏着一代人对另一代人无声的告白。姑姥一生清欲淡泊、谦和豁达,赢得满堂赞誉。弥留之际,他嘱咐后人将自己与姑奶合葬于邳州(姑奶的故土)。

    如今青冢静卧,微风拂过时,仿佛又听见药铺的铜铃叮当——那是记忆深处的回响。他的一生啊,恰似他笔下墨迹,既有筋骨的挺拔,又带着墨色的温润。墨香里浸着半世才华,笑谈中藏着一腔温情。这样的老人,怎能不让人怀念呢? (依含)

    (清泉绕舍下,修竹荫庭除。 幽径松盖密,小池莲叶初。)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沭水沉烟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