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浅谈中华‘时’文化》作者:单立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时”的概念,表示多重含义。 从自然层面上,“时”表示季节、时节,即为时令。恰逢春雨,古人称之喜雨。吟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道出了春雨对自然万物的珍贵,自然之“时”和生命节律的紧密相连,滋养着自然界生生不息。 从人生的维度看,“时”代表人的年龄段。人要在某个年龄段,做该做的事。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清晰勾勒出,人在不同年龄段的成长轨迹,和应为之事。会有益于人的成长,利于身心发展。 古文化语境中,表示时间的词汇丰富多彩。如《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天地”、“宇宙”,其实都是时空概念。天是指时间,地是指空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天也是指时间。宇宙也是,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周易中的“乾坤”也是时空概念,乾是时间,坤才是空间。乾卦中的“元、亨、利、贞”指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还有人生百年。揭示着秋收冬藏,春生夏长之序,以及人要在从少到老,各年龄段肩负不同的使命和应尽的职责。 追溯历史,时间的确定有着悠久渊源。《论语》云“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即尊天重道,是尧帝的思想。古代帝王中,尧帝开天定四时。古往今来,认定的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有四季,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被后人遵循的重要节气,都是由尧帝确定的。禹帝辟地定四方,大禹治水,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划定九州。舜帝规范人事定制度,共同构建起古时时空秩序。 古语有“老要张狂少要稳”,它蕴含对人生各“时”段的指引。少年时代要立大志,锚定人生目标。年轻人刚参加工作,进到一个单位,须“潜龙勿用”,虚心学习服从领导。情况熟悉了,领导安排工作,认认真真把事做好,似“见龙在田”,偶尔崭露头角,显示点能力。在发展过程中,要“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每天努力工作,还要反省自己有无过失。然后逐渐走向成熟,组织对你使用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如“或跃在渊”,在每次跃出水面时都能干的很出色。之后就有了众望所归,推你做领导,恰“飞龙在天”,达到了自己的人生巅峰状态。此时绝对不能永恒,唯我独尊就错了,要“亢龙有悔”,官瘾已过,界时要激流勇退,做人生减法,方为大智慧。 我们说的“世界”,也是表示的时空概念。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一世指人生三十年,人要经历三十年的努力,才能在某一个领域取得成果。这与西方“一万小时”定律,不谋而合。正如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总之时间是珍贵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要立志学本领,笃定人生奋斗目标,要诊惜时间增强能力;时间又有不可逆性,孔子云:“逝者如斯夫”。即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提醒人们早做规划,免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覆辙。重视时间的合理安排与利用,方能不负韶华、成就精彩人生。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乡愁》作者:王琪[ 05-11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