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乐以和情·古韵今传》作者:单立强音乐,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它源于弦乐器的悠扬,却早已超越单纯乐器的声响范畴。成为一种能够调节人的情绪,陶冶情操的艺术形式。《史记》记载礼以节人,乐以和情。礼,是节制人的行为准则;乐,能对人的情感,情绪进行调整。《千字文》中:“乐殊贵贱,礼别尊卑”,指音乐是有贵贱区分的。 在中国古代,古琴不仅是演奏的乐器,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它的演奏不是用来取悦于他人,而是用来修心的。君子书房左琴右书,左边摆上古琴,右边摆上书藉,只须轻轻瞥一眼古琴,便能使自己的心情放松,沉静下来。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超越语言、超越时空。相传有一回,一位乐师正在讲学,听到隔壁人家用木棍敲打晾晒的被子,发出“冬,冬”的声音,那简单的节奏,却让他泪流满面,感叹到谁弹的,音调太凄惨了。在儒家和道家中,音乐是精神追求,强调善、乐、美的统一。它不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心灵的共鸣。 乐,除指音乐、快乐外,还是个多音字。共有六个读音,即悦、落、药、烙、涝、辽。分别表示快乐、音乐、地名等。不同的读音承载不同的含义,正如音乐的多样性,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 高山流水觅知音,这句千古流传的佳话,道出了音乐和情感的联系。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是说在知音面前,弹奏《流水》是何等快乐啊!而高山流水的故事,更是让人动容。相传春秋时期,一个高明的乐师俞伯牙,在河边抚琴。有一打柴樵夫路过,驻足听曲。俞伯牙看着他,傲慢地问能听懂吗?樵夫说:“弹一曲听听看,”伯牙抚琴一曲,曲终樵夫便说:“巍巍乎志在高山,描述的是高山巍峨雄浑壮丽”。俞伯牙非常惊讶,“唉呀,听懂了。”又弹一曲,樵夫说:“汤汤乎志在流水,描述的是流水的状态”。他听出了弦外之音,俞伯牙终于找到了知音,樵夫就是钟子期。但命运如此残酷,钟子期打柴坠崖身亡,俞伯牙悲痛万分。为纪念钟子期,就在他坟前弹奏一曲,而后摔碎古琴,绝弦不弹。这便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的由来。 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桥梁。它能够跨越时空,连接心灵。在现代社会,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的本质一一调和情感、传递心灵的作用却从未改便。让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能通过音乐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情感的共鸣。让“乐以和情”的古韵,在现代生活中传承下去。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上一篇:《我的母亲》一一杨秀荣[ 04-29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