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走进台儿庄博物馆:探寻贺敬之与《白毛女》的艺术之光(图)刘同林摄影2025年7月3日台儿庄博物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追寻“人民诗人”贺敬之艺术足迹的文化爱好者。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标,馆内专题展区以丰富史料展现了贺敬之的创作生涯及其代表作《白毛女》的里程碑意义。 从台儿庄走出的“时代歌者” 贺敬之1924年生于台儿庄区贺窑村,这片浸润着运河文化的土地,成为他文学启蒙的起点。1938年台儿庄战役爆发后,年仅14岁的他随同学南迁求学,辗转湖北、四川等地,颠沛流离中目睹了民族苦难,埋下了“以笔为枪”的创作火种。1940年,他徒步数千里抵达延安,考入鲁迅艺术学院,从此投身革命文艺洪流,逐步成长为中国新歌剧与政治抒情诗的领军人物。 《白毛女》:中国新歌剧的破晓之音 展区重点呈现了《白毛女》的创作历程: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文艺方向后,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决定以“白毛仙姑”民间传说为蓝本,创作献礼党的七大的民族新歌剧。1945年,贺敬之与丁毅共同执笔编剧,他主笔完成前四幕,以现实主义笔触刻画“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代悲剧,融入陕北民歌、戏曲等元素,开创了“民族化、群众化”的新歌剧范式。该剧首演即轰动延安,后风靡全国,成为解放区文艺的标杆,奠定了中国现代民族歌剧的基石。 与时代同频的诗歌之路 除《白毛女》外,展厅还陈列了贺敬之各时期的诗歌手稿。新中国成立后,他以《回延安》《雷锋之歌》等政治抒情诗闻名,用“信天游”等民歌形式歌颂建设豪情,诗句如“双手搂定宝塔山”“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成为时代强音。20世纪80年代,他转向新古体诗词创作,“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等佳句,将传统美学与当代精神融合,引领诗坛新风。 百年新诗史上的“三座高峰”之一 展区结语提到,在中国新诗百年历程中,贺敬之与郭沫若、艾青并誉为“三代诗人群体中的三座高峰”。他的创作始终紧扣民族命运:抗战时期呐喊救亡,建设年代歌颂劳动,改革岁月深耕传统,其作品既是个人艺术修养的结晶,更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文学镜像。 乡愁深处的运河回响 展厅内一幅1988年贺敬之返乡题写的书法格外醒目——“诗如其人,人如其诗”。尽管少年离乡,他始终眷恋台儿庄的运河水与乡土情,晚年多次为家乡文化事业题词,将对故土的思念融入“古运河畔柳如烟,不尽涛声到眼前”的诗句中,成为连接文学与故乡的精神纽带。 此次展览通过手稿、照片、影音资料等,立体呈现了贺敬之“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的艺术人生。台儿庄博物馆,将持续挖掘本土文化名人资源,让历史遗产成为激发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上一篇:台儿庄古城爱河街:浪漫新地标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图)[ 07-03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