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和古城的守望者——序《过第一庄》
王家祥
暮春三月的一天,在笔者的家乡小城――台儿庄古城工作的小时——时培京和他的儿子一起来到我家,送来了他来台儿庄工作三年间的业余习作集子《过第一庄》,让我给看一看,我答应了下来。十几天后,我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习作,打电话让他来取,(我不知道他在古城什么地方地方住),他在下班后赶来了。我把习作上的一些情况给他说了一下,他这才说想出一本集子,想请我给写个序言,这可是一个难题,我稍稍沉吟了一会儿,因我从事业余写作几十年间[如果从一九六八年三月八日写的第一首题为《咏情》的诗算起,已经四十六年了;如果从第一首变成铅字的诗《答复》(1979年夏《枣庄文艺》,后改名《风流》、《抱犊》)算起,也已有三十五个年头了]。写的发表的文字的确不少,却从来未给人写过序,好在我已经细读过他的这本习作,那就来谈点感受,权作序言,以不负培京的心意。
说起来,我和培京并不熟悉,虽然在《运河》杂志上早就“认识”,神交已久,本来以为应该是个上一点年纪的人,直到不久前的一个笔会上,他向我索书(1999年出的诗集《悠悠此情》)时,我才发现这已是一个正在壮年的写诗也写散文的文友,一个有了一定文字功夫的业余作者。
说他有了“一定文字功夫”,我觉得恰如其分。收在这本以散文和诗为主的集子中的大部分作品,已经向人显示了他这样的文字功夫:
柳树绿了一年又一年,台儿庄古城留有弹痕的墙上的青苔一年又一年,七十五年前硝烟融进清真寺的古柏,蛰伏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蛰伏在大战遗址公园。她以柔弱之躯,擎起石头砸向倭寇。七十五年后,当我来到她牺牲的柳新镇陈塘村,我好想找到那块石头。我的一切都是徒劳,石头也许砌成了墙,也许当了桥基。
那年,陈塘村的桃花红得像血,红得像海棠;梨花白得象雪,像银白的细雨。桃花为她洒下血泪,梨花为她裹素,硝烟是百合花的背景,只有――来自千里潇湘之地的刘守玟才配得上硝烟中的百合了。
你留下了一封信、一张照片和两块大洋。信湮没湿了我们不可能辩认清楚了,照片黄了,有了水渍,只有那两块大洋记得你,记得你手掌温婉的气息。这是你留给我们最后的遗物,然后以如花之躯义无反顾地归于黄土。我用我们的目光搜寻,搜寻你可能留下的一切;柳枝是你十八岁的青丝,青草是你不忍摘下插在耳边的饰物,石碑是谁傲岸的脊梁,而土地像宽厚容纳春天的胸膛。而你当初住过的房子,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已不是当初的模样,我们停留了好久好久。你坟前老槐树在皲裂的树皮上写着:……(《硝烟中绽放的百合》)
作者笔下的语言凝聚着感情,表达了对文中人物发自心底的赞叹,让人仿佛触摸到作者与笔下人物相通的心。
培京的某些篇章,善于抓住细节,以具体的事件写人,把人放在具体的环境中,用人的言行举止,让人立起来,这是很难得的。如《展出快乐的人》、《大张山头前扣肉》等篇,都是这样娓娓道来,如数家常。
善于从不起眼的小景发现乐趣,也是培京文章的一个特点。
……小鸡出笼了,有人在吆喝。泇运河水不紧不慢地流淌,看得见浅滩水底的青花瓷片。石驳岸、柳树下,小鸡叽叽喳喳,啄青草,叨沙粒,任它草籽还是虫子,自找自吃,自得其乐。如果动物里有隐士,那它就是鸡了。(《泇运河的重明鸟》)
培京不是台儿庄人,他本是滕州人,三年前才应聘来古城工作。他在工作之余,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台儿庄古城的代表性景点,从他的饱含感情的介绍中,人们可以了解台儿庄古城中的主要景点,对古城有了初步的了解,《纤夫村》、《胡家大院》、《相亲相近百荷园》等篇什都是这样的文字。
培京散文整体上给人感觉很细腻,观察真切,行文流畅,有一定的表现力;不足之处写古城的某些篇什对材料缺少剪裁,段落之间缺少衔接,一段段读来,给人以景点介绍似的文字,文章的整体性不够,有景观罗列感,显得“散”了。文中的不少叠词(如“溢溢洋洋”、“跃跃荡荡”、“若若”等)都是自造的,不妥贴。
相对于散文,培京的短诗,小诗写得不错,有些小诗让人读来,显得隽永而见诗味:像“早霞给运河描眉”、“竹子过滤月亮”、“月亮象李白的《静夜思》”、“柳絮白古城”、“波纹—少女的心事”……《广汇桥》、《舟楫古城》、《参将署》、《水乡雨》、《石桥上走来世界小姐》等多首都是语短情长的好诗。有些词语用的很准确精当。
与小诗相比,篇幅较长的诗问题较多,主要是剪裁不够,什么都想往一首诗里塞,就显得拉杂了些。这一点在散文中也有,诗要精炼,要集中,因此就更明显了。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的语言,虽然优秀散文也要有浓厚的诗意。(如杨朔的《荔枝蜜》等)。
守望在文苑和古城,与喧嚣的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正值壮年的培京已经收到了岁月的馈赠,虽然还不是多么丰硕,但只要以这样扎实的脚步走下去,更大的收获就一定在前面等待着他,这是肯定的。我期待着。
是为序。
( 王家祥,笔名黎铧,曾用名黎青,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人。1953年9月28日(农历)出生于大诗人贺敬之的家乡贺窑村。1979年夏发表处女座,迄今在包括《文学报》、《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当代华文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香港《当代诗坛》台湾《中华日报》等在内的近百家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等作品,获过“中国乡土文学奖”、“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当代中华诗神”等十余种文学奖,出版过《耕耘者之歌》(上下卷)、《悠悠此情》、《缪斯之恋》(上下卷)》等五部诗集,散文集《追忆似水流年》一部,另有合集《天涯三人行》、《当代文学新作十家》各一部,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协会会员、台儿庄区作协副主席等。)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