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董运启:浅谈山东对京杭运河贯通的贡献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京杭大运河是继隋以后历经第二次大规模维护改造的伟大工程,它实现了直线穿越山东,不再绕行,直达京都的最短距离。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政治上,有力地维护和巩固了元、明、清三代封建王朝的长期大一统和稳定的局面。
    (一)
             历史上众多史籍和名人对山东在京杭运河中的地位和影响都作过相应的评价和论述。明末清初著名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顾祖禹在他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曾经对京杭运河、山东和国家的关系做了如下阐述“山东之于京师,犬牙相错也。语其形胜则不及雍、梁之险阻,语其封域则不及荆、扬之旷衍,然而能为京师患者,莫如山东。何者?积贮天下之大命也。漕渠中贯于山东,江、淮四百万粟皆取道焉。繇徐、沛北境以接於滄、景之南,几八百里,而南旺分南北之流,高下悬绝,于是相地置闸,隨时启闭,以为挽输之助。脱有不逞之徒,乘间窃发,八百里中,丸泥可以塞也,蚁孔可为灾也。吾虑南北咽喉,忽焉而中断耳。或者曰漕舟必出山东,故山东能为京师患。”
            翻开京杭运河史,人们不难看出,在这部光芒四射的史册中有两个节点引起学者们的重视。那就是,京杭运河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水荒”和“黄患”,而这两个难题都集中地出现在京杭运河山东段内,这两个难题如果解决不好,就无法使京杭运河保持畅通,漕粮的转输便得不到保障。令人振奋的是济宁南旺分水工程解决了京杭运河的“水荒”问题。枣庄泇河运道则在解决京杭运河的“黄患”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两项富有科技含量的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是山东对京杭运河贯通的两大贡献,显示了京杭运河与山东不同寻常的关系。因此,顾祖禹把它比作国家财粮转输的重要生命线,京杭运河通往京都的咽喉。《明书·河漕志》描述得更加直接,它说:“因元都,势必因元漕。且北方田脊收薄,除输正粮无余物,而国家百费,岁亿万,不得不赖漕。明人之言曰,漕为国家命脉所关,三月不至则君相扰,六月不至则都人啼,一岁不至,则国有不可言者,需漕固不重与……”
    (二)
            元代开通京杭运河之后,由于会通河水位较浅,无法承载众多的粮船通行,仍然以海运为主。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京杭运河作为大明王朝经济、军事、政治的生命线更加受到重视。永乐九年(1411年)宋礼重新开浚会通河,引汶、泗二水济运。当时,按照二水的自然流向,汶水无法流入漕河,泗水也不能发挥最好的济运效果。于是宋礼采纳汶上管泉老人白英的建议,筑戴村埧,浚坎河口,修堽城闸,并循草桥、白马、鹅河等河,开挑90里汶渠,引汶水西南流至南旺水脊分水南北济运,“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为什么要七分向北流,三分向南流呢?这是因为南旺以南尚有泗、洸、沙、薛等河流及马场、昭阳、微山湖提供济运水源,而南旺以北则没有这种优势。引泗济运,则被赋于了更多的功能,同引汶济运平分秋色的泗水济运枢纽金口埧就是为繁荣兖州和济宁地方商贸而修筑的。倘若仅就济运而言,济宁与鲁桥之间的运道有汶河补充水源,已不患浅。让泗河循其南流故道于鲁桥入运是完全可以的。没有必要再筑金口埧,使泗河西入府河(亦称济河,下同)于济宁北会洸河济漕。据《明代漕河之整治与管理》记载:“(泗水)南出鲁桥,岂徙少济六十里(应为三十八里)之运,……不利于商舶之泛兖府者。”由此可知,如果泗河沿其故道向南流入鲁桥而不向西流入济宁漕河,就会直接影响兖州府和济宁州的商贸业发展。因此,筑金口埧闸,使漕船来往于济宁和兖州之间的泗河支流府河运道上,这样,对于活跃济宁、兖州这一地区的商贸业就十分有利了。万历《兖州府志》记载,当时的兖州府城“江南之材从河入漕,山西之材,从沁东下……服食器用鬻自江南者十之六七”也足以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再来看枣庄泇河的开凿和作用。历史上,黄河对漕运的影响非常严重,明初,京杭运河鲁南、苏北段自徐州向南,大都是以黄河作为运道。从那时起,经常改道,多次损失惨重。不是徐州、吕梁二洪干涸,就是大水弥漫,急溜难以行船。特别是到了明朝的中、晚期,黄河的不断泛滥直接威胁着明廷赖以生存的京杭运河这条经济、军事、政治的生命线。明天启朝首辅、东阁大学士朱国桢就直言不讳的说:“黄河者,运河之贼也,舍黄一里,即避一里之贼,其苦如此!”在当时“借黄行运”不仅运道极不稳定,而且遭受的损失十分惨重。如明·张萱著《西园闻见录》记载“隆庆四年九月黄河大决于邳州、睢宁,因有粮船不守程限,以致漂损粮船八百艘,溺死漕卒千余人,漂失粮米二十二万六千二百担。”因此,当时的总河、巡漕均被参罢官。而“引黄济运”则运道常常淤阻。水势时盛时衰,漕运无法保障。只有“避黄行运”,才是比较理想的治本办法。于是,开挖泇河,避黄行运在争论了三十余年之后,终被朝廷采纳。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总河李化龙在舒应龙、刘东星开挖泇河的基础上,疏凿了上自夏镇李家港,下至邳州直河口的260里泇河运道。泇河沿枣庄地区西南部,微山湖东岸,在山东地垒西缘的作用下,凿岭避湖,以湖避黄,使运道远离黄河,且缩短了航程,避开了徐、吕二洪的险峻,成为安全、稳定的漕运通道,实现了黄运分治的科学选择。泇河运道在长达400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京杭运河贯穿于鲁南、苏北两地的主航道。它对于避开黄河对京杭运河的侵害,使漕运得以更加安全保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清代治河专家、尚书衔河道总督靳辅称:“有明一代治河,莫善泇河之绩。”
    (三)
            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山东对京杭运河的贯通贡献是巨大的。那么用现实的观点来探讨京杭运河全线贯通的条件和意义又是如何呢?
            京杭运河到了近现代,发生了巨大变化。1855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入海。山东运河南北断航。清末至民国年间运河常年失修,遂成为季节性河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京杭运河的开发和利用。1958年国家成立大运河建设委员会,提出分期治理京杭运河的任务和“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分期建设、保证重点、依靠群众”的方针,决定将江苏徐州至扬州段的京杭运河列为第一期扩建工程。1981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视察京杭运河,作出了充分利用水运、减轻津浦铁路压力的指示,国务院批准了京杭运河济宁至杭州的续建工程报告。1988年7月24日京杭运河江苏北段发生震惊中外的泇口沉船事件,国家计委、交通部又决定以提高、扩大为总原则,将山东济宁至江苏邳州的运河河段作为应急工程加速修建。在国家对京杭运河扩建、续建、应急三项工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整治疏浚、改造升级、扩容达标,京杭运河山东济宁以南的河段,航道已是国家二级标准,船闸年通过能力达到2500万吨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思考京杭运河全线贯通,不仅有条件,而且很有必要。
             目前,京杭运河山东段济宁以南已畅通无阻,而黄河以北仍是断流。尽管“黄河害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但是水源的问题依然影响着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有学者曾经断言“京杭运河通,关键在山东”,这是十分符合客观实际的。有关资料显示,山东黄河以南相比之下仍是丰水地区,黄河以北则是缺水地区。南部的东平湖湖区面积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亿立方。微山湖面积1280平方公里,蓄水量在54亿立方米。这一区域的枣庄市年平均降水量高达800毫米,济宁市也在700毫米左右。而北部却少有大型的湖泊及水量较大的河流,这一区域的德州市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0毫米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10%,山东省的61%。聊城市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占全国的8.3%。如果京杭运河穿越黄河北上成功,形成全线贯通,那么,必将会对包括京、津、冀及鲁北地区水源的有效补充和调节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运河穿黄工程得以实现,那么山东对京杭运河又做了一次巨大贡献。
              首先,京杭运河全线恢复通航,不仅拓展了我国南北的内河航道,而且使京、津、冀、鲁北地区可以形成立体交通的格局。以廉价的水路交通,缓解目前上述地区过重的陆路交通压力,营造公、铁、水联运的综合交通局面。形成广阔、多元的物流网络,促进区域间经济更加繁荣。其次,京杭运河全线恢复通航,可以使京、津、冀、鲁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气象学、水文学认为,山脉、河流、湖泊、森林、沼泽、湿地、沙漠等对局部地区的气候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有增强其气象调节的效应。如果京杭运河全线贯通,那么,上述地区的地上水、地下水资源定会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对运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水文气象的影响,自然生态的改善和优化。第三,京杭运河全线恢复通航,有利于全面实现京杭运河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上,京、津、冀、鲁北地区是京杭运河漕运重地和商贸繁华的地区,有着众多的文化遗迹、遗存,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运河断航后遭到了忽略、遗忘,甚至毁坏。抓紧时间抢救、保护、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京杭运河全线恢复通航,让京杭运河的全部遗产有序地传承下去,这更是对京杭运河的莫大贡献。
            京杭运河在山东,最集中地体现了它涌动着的中华民族科技文化。承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山东对京杭运河贡献的探讨,略窥京杭运河发展演变的基本概貌,对于梳理出京杭运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还是有着相当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的。而且,更可以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内河航运事业的开发、利用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

                                                                                                                                             (古城台儿庄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2日
    上一篇:孙然然 :寻梦•台儿庄[ 01-12 ]下一篇:记杭州运河文化论坛[ 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