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 活动>>正文内容
  • 袁袤翔为《王茂渭烈士传》作序/做红色基因的捍卫者传承者践行者(图)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做红色基因的捍卫者传承者和践行者——《王茂渭烈士传》序

    ●袁袤翔

    相识相知几十年的老友王明忠同志送来记述他爷爷王茂渭烈士生平事迹的一叠文稿,说要出一本纪念性的书,嘱我作序。我说,王茂渭是1940年10月发生的鲁南抗战史上骇人听闻的“巨梁桥惨案”中英勇牺牲的我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28位英烈之一,牺牲时任中共峄县六区(涧头集)区委书记。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很灿烂,出书纪念理所当然。书的序言,最好请一位德高望重且文采出众的人来写才好。他说就找你了,好多人都推荐说非你莫属,所以就有劳你了。受其重托,却之不恭,就认了这个卯。

    认下这个卯,心绪却不宁,不知从何处落笔。于是,先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我的伯父袁安乡。他是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半楼村人,和我的父亲是堂兄弟。袁安乡是运河支队的老战士。全国解放后担任利国铁矿的保卫科长,后来奉命调任四川某军工企业任保卫处长。清楚记得那是1968年前后正值“文革”中期,袁安乡因“文革”派仗回老家避乱。半楼小学请他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他讲了他参加运河支队抗日的故事。从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了运河支队是我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运河两岸坚持抗战7年之久,罗荣桓元帅称赞他们是“敢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队伍。他说,他曾参与过护送陈毅过运河的任务。那是1943年初冬的一个夜半,他奉命在他祖居的运河三湾接应从黄邱山套一路过来的护送队伍,由于沿河渡口均有日伪封锁,他凭借高大壮硕的体魄和自幼练就的水性,在结满冰碴的河道中,推动一口大木盆来回6次将不识水性的人员托送到运河北岸。他说他还参与了对叛变投敌的运河支队九连连长杨茂浦的锄奸任务。内线情报说住在侯孟据点的杨茂浦偶尔回老家武宅子村聚赌,袁安乡和战友马景佩一起半夜潜伏在赌场附近的一个洋口里,被出来撒尿的赌徒撒了一头的尿液也未敢出声。得知当晚杨茂浦未在赌场,二人便潜回半楼村在丁振存家隐蔽等待机行动。不料丁振存已经暗中叛变向敌人告密。当晚村子被从贾汪过来的日伪军包围了。他和马景佩闻警避险,潜在村边壕沟的深水中,在黎明时分趁两个伪军对火点烟的空挡突然挺身而出冲出包围圈,一路狂奔十几里地,在马景佩的老家冷庄村潜藏在一家堡垒户的地瓜叶囤子里。跟踪而来的敌人用刺刀在囤子四周一阵乱捅后离去。事后发现湿漉漉的棉衣被刺刀戳破了几个窟窿。

    伯父袁安乡和他讲述的故事,就是我对运河支队认知的起始。后来知道当时因为他在“文革”派仗中惹了大麻烦正在被通缉。但他却一直在村子里走家串户谈笑风生,全村老少就像当年保护运河支队战士一样热情有加地与他相处,还给他通风报信,躲过了好几次围捕。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后半夜,在我睡觉的床前,懵懵懂懂的我听到他和我的父亲的窃窃私语,说就此一别,恐难再见。临别时用大手抚摸了我的头,呼唤着我的乳名,说大爷走了,别多说话。我遵嘱将此埋在心底至今,想来仍觉怆然。

    此后不久的1972年春到1974年夏,我在枣庄六中读书。每周上学下学步行途径六里石和巨梁桥或冷庄的时候,每年清明节随全校师生去冷庄烈士陵园扫墓的时候,“巨梁桥惨案”便时不时地听说了一些大概,并想象着28位英雄面对滔滔河水和日寇刺刀慷慨赴死的壮烈景象。在校期间,校长丁继才老师和团总支书记褚衍明老师,都是运河支队抗战英烈的后代,所以特别敬仰他们并自觉遵从他们的教诲。我的班主任林辉基老师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是个执着的红色历史迷。暑假寒假,他深入黄邱山套采访运河支队的抗日故事,在政治课堂上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讲义和他的采访所得,阐述他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基本认知,他说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胜利。2017年,在山东省社科院马列主义研究所所长任上退休的他,重返黄邱山套重温运河支队红色历史,我和褚衍明老师等人陪着他参观贾汪区运河支队抗战纪念馆,参观唐庄村运河支队红色记忆馆,到张塘村瞻仰鲁南“银杏王”树下的运河支队历史遗迹,交流中,他又再次重申了他当年在课堂上讲授的正确认知。他们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成就了我们青春岁月的殷红底色,至今已成刻骨铭心的信念。

    至于知道王茂渭烈士这个人物,则是1984年春天了。那时,我在台儿庄区地名办参与地名志编纂工作。地名办主任是区民政局局长王昌平兼任的。有一天,他让我第二天去枣庄市地名办领取第一批影印版的《峄县志》。晚上去他家取介绍信的时候,我看到了由民政部新颁发的王茂渭(尉)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知道了王茂渭是“巨梁桥惨案”运河支队28烈士之一,也知道了王昌平局长与王茂渭的父子关系。他知道了袁安乡是我的伯父,我的岳父李汉云和妻子的舅舅夏继秀、夏继勇和夏继禹都是运河支队的老战士,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啊。他说,袁安乡的女儿袁茂兰是你姐姐,你的姐夫叫王明符,亲戚道理,你就叫我大爷了。

    《王茂渭烈士传》作者、王茂渭烈士之孙王明忠(左)讲述王茂渭烈士生平事迹

    运河支队的故事和这些运河支队的亲人,让我对运河支队精神的传承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1990年初,我采访了运河支队创始人之一的童邱龙前辈,聆听他对运河支队辉煌历史的深情回顾以及为运河支队“巨梁桥惨案”28烈士倡建纪念碑亭的构想,撰写了《丹心可鉴,告慰忠魂》的长篇通讯,发表在1月13日的《联合周报》上。2018年10月31日,运河支队老战士丁继超回黄邱山套,我又慕名前去采访。此前,运河支队后人组织了历时3天的“再访革命遗迹”活动。我和台儿庄区文旅局文史工作者沈庆敏应邀参加活动。活动期间,发现由童邱龙撰写碑文、镌刻着“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五日敬立”的运河支队“巨梁桥惨案28烈士纪念碑”23个年头居无定所依然躺在地上,便写下《让运河支队“巨梁桥惨案28烈士纪念碑”站起来说话》的建议性报道。报道经人民网、新华网、大众网、新浪网和枣庄日报全媒体平台的传播,引起地方党政的高度重视,经区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涧头集镇的协调协作,将纪念碑请到了台儿庄革命烈士陵园安放并建亭保护。就在这次参访活动中,退休后的张山子镇文宣中心主任李冠庆同志向我和庆敏讲述了运河支队在唐庄的片段故事,讲述了他的父亲李德暄和母亲赵静茹与运河支队的人生交集,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历经数年的跟踪采访,于错综复杂、虚实莫辨的传说、传奇和史料中,在人物、事件、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点上探寻可信的契合点,分别写出了《唐庄十大家》和《想当年,唐庄有个李德暄》的长篇文稿,逻辑性地还原了部分因历史局限性被遗忘被回避而遗漏的历史细节,客观性地弥补了现存运河支队抗战史料中的些许空白。对此,我们深感欣慰。

    就在这些文思刚刚完稿身心俱疲的节点上,王明忠同志让我为他倾心写作的《王茂渭烈士传》作序。在对上述往事的忆念中,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反复通读了文稿,深为王茂渭烈士在运河南岸地区的党建建树、抗战救国的民族大义和慷慨赴死的英勇不屈精神而陡增敬意。同时,在忆念和追思的思维中轴线上,有三个重大命题在心中破茧而出。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巨大成就。正面战场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如此,敌后战场运河支队的应运而生与叱诧风云且艰苦卓绝的战史战绩更是如此。1940年1月正式成立的八路军115师运河支队,是由运河两岸的4支地方或民间抗日武装联合组建的。这些武装,或隶属于国民党政权与我党若即若离还不时对抗,或属于地方大户“保家卫产”的势力与实力。这些武装的组建者、领导者,如孙伯龙、邵剑秋、胡大勋、孙斌全等等,其出身非工非农,却能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高举义旗,奋起抗敌,并自觉自愿地接受我党我军的改编,投入艰苦卓绝的抗日洪流,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还有唐庄村李氏地主十大家欢迎八路军峄滕铜邳边联办事处入驻唐庄开展抗战,其根本动力,就是我党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感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举国同庆之际,理直气壮地、旗帜鲜明地、大义凛然地倡明这一论点,应该是也必然是这一纪念活动的鲜明主旨,更是我们缅怀运河支队光辉业绩的初心与初衷之所在。

    第二,在民族救亡图存和和平建设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的先觉与自觉是不可轻视更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知识分子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并与工农大众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同甘共苦并肩奋战,他们的先觉与自觉才能够大展宏图,否则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我党百年奋斗史已经证明此论不谬,运河支队的光辉业绩和伟大建树,也是这一论点的力证。在通读王明忠同志所撰《王茂渭烈士传》的过程中,了解到王茂渭烈士于济南实业农桑学校毕业后,回乡担任偪阳乡城西小学校长。在时任峄县督学的中共党员朱道南的影响下,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利用小学校长的身份,先后发展党员43名,于1938年元月创建了我党在运河南岸的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黄滩三合庄联合党支部,并出任支部书记。后来又接任我党峄县六区(涧头集区)区委书记,直至牺牲。从小学校长到抗日英雄,和王茂渭烈士有着相同经历的,在运河支队干部战士中不乏其人。运河支队第一任支队长孙伯龙,曾任文庙小学校长。王茂渭作为城西小学校长,发展的党员中就有大单庄小学校长王云修和教员邵循正。在唐庄村参加革命的李德暄、李德宜,分别是涧头集小学校长和唐庄小学校长。至于运河支队其他领导干部,也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或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教育救国”理想的熏陶,骨子里传承着民族英雄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英雄气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传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人风骨,所以,当民族救亡图存的危急关头,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他们便是投笔从戎的先觉者与自觉者。继而在抗战烽火中不断淬炼,成为广大工农子弟的知心知音,与之勠力同心共赴国难,成就了运河支队的英名与壮举。同样是知识分子,在日军侵华战争中,像电影《苦菜花》中的抗日小学校长王柬之、教员吕锡铅、宫少尼和日军翻译官王竹,都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但都是助纣为虐的铁杆汉奸。在对比中追忆运河支队抗日英烈的成长成功与成就,印证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和与工农大众紧密结合的道路光明,对指引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的征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第三,红色基因的传承事关民族复兴大计。但是,传承红色基因,任重而道远,我们都要自觉地做一个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的捍卫者、传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方得始终。这是全党的共识共行。若保红旗百代,必让英烈千秋,这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们最朴素的感情和认知的清醒。运河支队纪念馆及其纪念设施的建设开放、运河支队研究会的一系列活动,都是我们的实际行动。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近几十年来,由于西方普世价值的入侵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肆无忌惮的横行,我们的文化、文艺、文学、文史、文教、文宣领域以及网络平台,在恨国公知和敌对势力以及不良资本操控把控下,甚嚣尘上的歪理邪说搅乱了大众的传统认知,从日月同辉的开国领袖到万众追崇的普通英烈,从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平民百姓,无不遭到无底线的诋毁抹黑甚至诅咒诽谤。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或各自为战,或抱团作战,发起我们应有的捍卫和反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王明忠同志作为王茂渭烈士的后人,倾情撰写《王茂渭烈士传》,以此缅怀先辈英雄业绩,昭示后人不忘初心,这无疑是对我党红色基因的传承与赓续的自觉践行。对此,我们必须给予支持和帮助。

    遵嘱为《王茂渭烈士传》写下这篇序言,想得有点多,写得有点长,但字里行间,都是我真实心迹的真情表述。愿大家都来做红色基因的捍卫者、传承者和践行者!(2025年7月27日)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齐鲁老茂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