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古城>> 重建>>正文内容
  • 文化旅游重塑鲁南煤城(图)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走进枣庄—— — 资源型城市异地采访系列报道之三

      枣庄市微山湖湿地公园风光  ■ 摄影 侯贺良

       “商贾迄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这是史志上关于古城台儿庄的一段记载。如今,繁盛景象已俨然重现2700年后的运河之畔。重塑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让枣庄挟“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美誉,以后起之秀的姿态,显赫声名。
        2010年,枣庄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旅游业鼎盛局面带动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26.1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1.3%。
        将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引爆点,昔日的鲁南煤城,正以其独特的转型路径,叫响“枣庄实践”。
        一座古城的重生“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运河文化,130年的工业文化”,对本届班子苦心“经营”的这座城市,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有着足够的骄傲。在他看来,枣庄不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缺的是挖掘的视角、创意的水平和开发的能力。 

      以文化为灵魂,启动地标性龙头景区—— — 台儿庄古城,枣庄迈出了“卖资源”到“卖文化”的起跳一步。
        2010年5月1日,经过3年多的潜心挖掘,台儿庄古城重现世人面前。古城融“运河文化、鲁南文化、大战文化”为一城,集八种建筑风格、七十二庙宇于一体。单浆摇遍全城,可尽情欣赏东方古水城中,经科学保留和修复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众多历史遗迹。
        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世界上二战遗存最多的古城,中国运河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民居建筑博物馆……人们争相前来,寻找记忆、宁静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一期台城旧志景区、二期运河街市景区自去年“五一”和“十一”开放试运营以来,游客接待量突破150万人,预计今年全年旅游经营收入将达到1.69亿元。
        72年前毁于炮火,72年后浴火重生。“我们是胸怀着为后人留下一座世界文化遗产的宏大情怀来做这件事”,陈伟感言,可以说,这座古城是抢出来的、逼出来的、挖出来的、创出来的和换出来的:重建时,枣庄及时叫停台儿庄一个投资五六亿元的房地产项目,抢出53处二战遗址,免除古城遭受破坏。
        持续3年多的挖掘、研究,上百次规划论证,力求使古城文化、历史基因,与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相衔接。重建中,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不拘泥战前原貌,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创意、创作,使古城源于历史、忠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创造出康乾盛世“天下第一庄”的繁荣。
        当年,通过商业运作,枣庄市内5家国有煤矿企业共同出资4亿元,成立投资公司开发建设,相当于用当时的50万吨煤换来一座千年运河古城。目前,台儿庄商业拍卖地价由4年前的每亩26万元升至699万元,古城总资产达100亿元。
        入夜后,古城隐隐浆声中灯影绰约。以船代步、枕水而居,这里,恍若江南。
        引爆全国的“二日游”如果用有无过夜游客来衡量一座城市的吸引力,2009年以前,枣庄无疑是失败的。年过夜游客不足万人,没有旅游大巴、旅游专列,全市甚至没有一家像样的地接社。 

       一日游聚人气,二日游方能聚财气。怎样将过路客变成过夜客?综合分析枣庄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状况后,枣庄打出了“二日游”这张“王牌”。
        “我们根据城市距离、交通方式、人口、经济总量、出行习惯和‘二日游’自身的特点,在全国选择60多个主要客源城市,安排全市51个市直部门和五区一市、枣庄高新区作为责任单位,分头重点宣传推介‘二日游’产品”,枣庄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副主任董叶茎介绍,在各地方台甚至央视的黄金时段,枣庄不惜重金进行集中广告投放,“微山湖畔又见千年古城台儿庄”“天下第一庄”,吸引全国10个省市定期输入客源的500家旅行社;围绕“建立渠道、完善功能、规范市场”三大重点,枣庄统筹全市核心旅游景区资源,把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公园、冠世榴园等主要景区打包销售,以统一价格的旅游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利益“杠杆”,配套出台旅游专列、包机、大巴车队、自驾车队奖励优惠政策,吸引定期输入客源的旅行社500家。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旅游合作签约仪式、中国旅游品牌总评榜山东分榜颁奖典礼等大型事件营销活动,世界旅游小姐巡游古城,有声有色的红荷节、奚仲文化节,也在广泛范围内迅速提升枣庄旅游和枣庄城市的知名度……枣庄人拿出山东汉子特有的豪爽和骄傲,“吆喝”着自家深巷中的“好酒”。
        上海—— — 枣庄的包机起航了,北京开通到枣专列,还有30个地市的二日游直通车驶上了通往枣庄的高速……2009年全市过夜游客15万人,2010年达到50万人。
        枣庄二日游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三线齐动,专列、包机、直通车、自驾车“四位一体”并进的游客输入格局。
        “二日游”营销模式的成功,倒逼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短板一块块补齐。统 计数字显示,2010年,枣庄全市完成景区建设投资35.4亿元,在建五星级酒店10家,建成200人以上旅游团队餐饮接待场所37个;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 唱好旅游“大合唱”走出枣庄推介“二日游”的身影中,不难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现象:无论是总工会、发改委,还是物价局、交通局,平日与旅游不沾边的部门,争先恐后当上了枣庄旅游的宣传员。
        其实,在枣庄旅游业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举全市之力抓旅游的思路,始终贯穿其中。
        正如陈伟所坦言的,基于旅游业相对薄弱的现状,在发展初级阶段,市场主导只是一厢情愿,市场缺位,政府就要到位。
        在全国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现状下,必须 把各个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倾城推车”。
        “二日游”启动之初,枣庄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市长亲任坐镇,人人身上压担子,丝毫不敢懈怠。市旅游局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与服务业办公室合并,升格为市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成为市政府综合部门之一,全面主抓“二日游”。旅游部门和服务业办公室合并升格为“委员会”的,枣庄是全国第一家。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赞赏的提出,“此举开创了将旅游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先行产业的先河”。
        枣庄市副市长潘强率团前往上海,市交通运输局正、副局长先后十余次去青岛推介;峄城区在郑州、西安设立了办事处,滕州区组建了22个宣传促销工作组,市总工会把在莱芜召开的会议团引到枣庄,并在当地媒体打出广告,欢迎当地同乡“回 家看看”;机关工作人员8小时之外到全国知名网站开设微博……从“做梦也没想到干旅游”到“做梦也想着干旅游”,从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各部门都培养出一大批旅游营销的高手。
        旅游不再是旅服委一家的“独角戏”,而是全市上下共同参与的大合唱。
        文化旅游重塑了枣庄形象,“天下第一庄”的魅力开始显现。一度曾感觉被“边缘化”的枣庄市民,也重拾昔日的自豪。台儿庄古城免费向市民开放后,几乎没有出现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的现象。在枣庄,宣传家乡、宣传古城,已然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群众思想境界的升华,在实现了文化旅游异军突起的漂亮转身后,枣庄又收获了一笔无法量化的珍贵财富。 ■ 记者 韩惠 《淮北日报 》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淮北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