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康熙帝巡游台儿庄 李克敬恭呈《雅颂》篇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浩浩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积水潭,南至杭州拱霞桥,全长1782公里。其中流经鲁南重镇台儿庄,“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号为‘天下第一庄’。”历经数百年,波腾浪涌,人文蔚沛,今已成为江北水乡,运河古城。
            清朝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三月,年近六十的康熙皇帝第六次沿京杭大运河南巡,其间途经台儿庄,招徕大江南北文士硕儒七百多人争献诗赋,就中山东峄县文士李克敬依例恭呈《南巡雅颂》诗赋,被康熙帝“钦拔第一”,轰动文坛,一时传为佳话。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系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的第三子,八岁即位,年号康熙。初由贵族鳌拜等专擅朝政,继而推行圈地,广大农民被迫流亡;吴三桂等三藩日益强大,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可谓朝野上下,危机四伏。玄烨亲政后,于康熙八年(1669年)逮捕鳌拜,革职拘禁,继而下令削藩,二十年平定三藩的叛乱。两年后又攻灭台湾郑氏政权,并驻兵屯守,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二十四年出兵驱逐盘踞黑龙江流域雅克萨的沙俄侵略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二十八年派索额图等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之间的东段边界。当时准噶尔部首领里通沙俄发动叛乱,进攻喀尔喀蒙古、内蒙古、西藏等地,他三次派兵平乱,晚年又派兵镇压藏族少数上层分子勾结准噶尔部的叛乱,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当斯时也,四海无鸡鸣狗吠之惊,万邦有沐浴歌谣之乐,亦可以端居无为,坐享共球之奉矣。”据《清史稿》及《清宫秘史》等书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间,康熙皇帝曾先后六次南巡,主要为视察河工,了解民情,清除积弊,建立和谐社会而运筹决策。每次南巡,均由王公大臣及皇后嫔妃多人陪驾,沿途“不惮舟车,不辞风露,亲历田间,问民生之疾苦,察吏治之醇疵,旁搜遗逸,存恤考老,则圣不自圣,安逾求安之情备见于此。”即察民情,惩贪官,平冤狱,蠲赋税,“上以协天地之德,下以合万国之心。”可谓兴师动众,雷厉风行,天下为之耸动。而且,按照清廷规定,皇帝每出巡各地,各地官员均要组织当地文士硕儒敬献诗赋,或歌功颂德,或吟咏风物,以供皇帝采风自娱或体察民情。康熙前五次南巡,历年所献诗赋,已非止万千,其中以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南巡歌十二章并序》等最为著名。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三月,年近六十的康熙皇帝第六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南巡,乃由皇太子允礽 、雍亲王胤禛  、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及两江总督张鹏翮等王公大臣陪侍,并由赫舍里氏皇后陪驾,另有章京侍卫官员、兵丁一千余人保驾护航。沿途所经道路,均已洒水消尘;所经石桥、古道,则用黄土铺垫;水陆码头,已经铺上棕毯……运河处处,山青水秀,气象万新,恭候御驾光临。三月十五日,康熙帝与赫舍里氏皇后等在王公大臣的簇拥下,分乘御舟安福舻、翔凤艇等五十余艘船只,前有御前大臣、官员及御马乘船开道,后有军机大臣及銮仪卫等船只随行,岸上还有骑兵沿河行走,出京城,过天津,经德州,奔济宁,穿过微山湖,浩浩荡荡向鲁南重镇台儿庄码头缓缓驶来。
             台儿庄运河原名泇 运河,又称鲁南运河,始通于明万历年间。台儿庄码头位于运河北岸,台儿庄城南月河一隅。月河原为台儿庄城南护城河,南依运河主干道,九曲十八弯,东西长约三公里,湾内计有郁家码头、王公桥码头及骆家码头等十八家码头,俗称“台儿庄水门”。沿岸建有亭、榭、廊、舫三十八处,流光溢彩,美仑美奂;水中鹅鸭浮游,鸢飞鱼跃;两岸垂柳依依,花木峥嵘,胜过“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
           是日,月河两岸依例皆以黄土铺垫,码头一隅棕毯铺地,琼花玉树,张灯结彩,杂耍鼓吹,笙歌一片;地方官吏身穿朝服,耆民老妇、绅衿生监排列跪伏,并有数名八十岁以上的老者身穿黄布或黄绢外褂,手执高香,沿岸跪候康熙皇帝御驾光临。是日午时,康熙大帝的御舟龙船列队驶入台儿庄月河西河口,并缓缓向月河码头驶来。及至驶近王公桥码头时,岸边顿时鼓乐齐鸣,台儿庄市民倾城而出,载歌载舞,千百地方官员及绅衿生监等叩首跪拜,山呼“吾皇万岁,万万岁!”
           一俟龙舟抵岸,随巡司胪传旨地方官员接驾觐见。康熙帝挺身御座,环视一周热闹非凡的台儿庄码头及匍匐于舟旁的众官员,不禁感慨道:“好个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台儿庄啊,果然是商旅荟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号为‘天下第一庄’的。又道是‘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名不虚传。朕真的就想在此久住了……”众官员听罢,更是山呼万岁!及至觐见过后,依例宣召地方文士硕儒敬献诗赋,等候已久的来自鲁南苏北的二百多名文士硕儒,率先依次觐见,并敬献所作诗赋,内中即有峄县俊彦李克敬。李克敬时年虽已四十八岁,却依然温文儒雅,雄姿英发。
             据《峄县志》及《峄阳云门李氏族谱》等书记载:李克敬字子凝,号小东,山东峄县人。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数代以儒业为生,书香世家代不乏人。其高祖李杏,以贡为肥乡县主簿;父亲李冲,以设馆课读为生。李克敬从小即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他“生而颖异,五岁能诵《尚书》,八岁了五经,十岁能属文赋诗,弱冠已为通儒,补博士弟子员,才满山左,久且满天下,”在乡里被视为神童。李克敬自视甚高,少年时即立下宏大志向,“生于斯世,要当为天下有用之人。”并且认为凭着自己的才华,“二十余年间可粗了功名事,四十左右便可逍遥圆,为生死之谋,图不朽之业。”为了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李克敬不分昼夜地苦读,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为应付考试而作的时文已经写了二十多本,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不知考了多少次,然而命运多艰,公道不彰,每次乡试竟都名落孙山。举业未就,又为衣食所迫,李克敬只好重操父业当了一名塾师先生。他先是在家乡设馆讲学,以后又先后在沂州、徐州、曲阜、洛阳等地授徒,且“教人善于奖诱,”“诸及门皆有成就,掇巍科,膺禄仕”。尤其是在曲阜教学时,所教皆孔、颜弟子,其中有不少人(如颜光学、颜光猷、颜光敏三兄弟)已博取功名,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李克敬也以良师之名誉满山左。当时正值颜光学被清廷任命为浙江学政准备离京赴两浙视学,苦于身边缺少一位粗通文墨的幕僚,骤然想起了曾在曲阜执教的李克敬,于是便派人将其礼聘于幕府。到浙江后不久,颜光学为体弱多病所困,只好将阅卷、选拔人才等一应事务委托李克敬代理。李克敬“代衡文幕中,所拔皆一时名士。”为此,“两浙士民无不焚香尸祝,”交口赞誉颜光学为贤学使,慧眼识珠,有伯乐之功。盛誉之下颜光学对李克敬也愈加器重,曾盛赞他为“山东第一人”。即便如此,但此时的李克敬已过不惑之年,却依然功名未就,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而且身心交瘁,力不从心,用他自己的话说:“目光渐昏于旧,白须潜在,拔去益蕃,即郎当场屋,一第未获,菜庸牧竖,恣意锐长。恐此事竟无公道,终不可得。”
            正当李克敬被万般愁绪困扰之时,没料到命运之神已悄悄来到他的身边——顷闻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途经台儿庄,这使年届四十八岁的李克敬彻夜难眠,陡生“生于斯世,要当为天下有为之人”,即“为生死之谋,图不朽之业”的一腔豪情,并茅塞顿开,文思泉涌,遂仿古雅颂诗体及本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南巡歌十二章并序》,连夜写成了《南巡雅颂》一篇,洋洋洒洒数千言。次日一早即在峄县知县陈安策及十余名学子的陪同下匆匆赶赴台儿庄,俯首登上了停泊在王公桥码头的华彩龙舟,拜见了康熙帝后,双手恭敬地呈上自己精心撰写的《南巡雅颂》篇。康熙帝龙目闪动,见揭帖盈尺,楷书秀丽,语颇隽永。其赋曰:
                                                                                            南巡雅颂
             皇帝御极之四十有六年,仁化醇醇,浓恩沦浃。怀生含气之伦,莫不得其所;乾覆坤载之物,莫不适其宜。童叟嬉游而不觉,风谣歌颂而难名矣。臣愚以为古者治功既茂,九有顺轨,皆著为雅颂以传写其德绩,被之金石,昭来世而垂无穷。今皇帝盛德大业,轶前蔽后,自有天地以来莫与伦次,而曾无雅颂播之乐歌。辅相裁成化理,已超于三五,而推崇扬厉文章,反谢于汉唐,则儒林之罪也,臣实恧焉。臣历观古来才臣所作文颂之属,大抵侈陈符命,杂以谶纬,或引据祯祥,山河草木之瑞,般般之兽,足足之禽,以为盛美。其间率多铺张附会,无关事实,孰如我皇上之至德通天,天人交与之著见明白,的切不诬者哉!夫舜之十有二州,周之千八百国,古所谓幅员既长,丕冒海隅者矣,而尚多不隶之区,不臣之人。至今日而莫不属附,罄天开宇,尽地入图,凡函负之所有不惜以相付,此自古所未闻也。周公作《无逸》,盛称殷三宗之享国长久,然祖甲裁三十有三年耳。我皇上垂拱四纪,如日方朝,强固清明,时万时亿,此古之圣君英主所祷祀而难得者也。而且岁行一有饥馑,旋臻丰穰;边徼稍有反仄,立见殄灭。所为必遂,所恶即消。百神徯欲而不违,万灵伺意而为助,此不可谓天与之至乎?上而臣工奋庸于位,下而民甿忭舞于供,外而岭海之表,重泽之遥,梯航悬树,争来献冗。上之所欲,莫不思捐躯以奉之;上之所忾,莫不思戮力以诛之,至有不烦饷给,自缮甲裹粮以从事者矣。
            闻銮舆之来,黔黎妇孺奔走企望,如景星庆云,争先快睹。得一觐圣颜者归诧党里,谓为难老之征。其鄙愚之人,祈天吁佛炷香跪拜,求自损岁年以祝益圣寿者,盖不可胜数也。此不可谓人与之至乎?孔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何谓顺?与天同德之谓也;何谓信?与人同欲之谓也。我皇上视民如子,恫鳏切肤,急百姓之病如救汤火,惟恐不及。即如前年齐鲁荐饥,既蠲其税,又赐之赈,复截漕发帑,募人入粟,还爵赎罪,以赡给之;犹虑其不安全,又简厘贤员,金米养济其流散四方者,资之还乡,予以生业;犹虑其未尽复苏也,至连赦三年之赋,以休息其力。此振古所未有也。百姓有陷于刑辟者,必再四讯覆,曲为矜疑,惟恐轻入人罪。好生之德,虽上天岂有加焉。右文爱士,昌明圣人之道,以辅翼人伦,诣阙里拜师崇儒,以为天下先,著之训言,宣之歌咏,以教导之。四表八埏,穷谷僻澨,皆蒸蒸于学,讲诵之声相闻。稍有知识者,莫不劝厉濯磨,期于忠孝。人有薄技微能,不得自致于当世,以为憾恨。盖我皇上教养斯人之心,慈如父母,坚如金石,一如四时。诚孚于豚鱼,精贯于草木。故民之信之如候交而物变,气至而灰飞,不动声色而六合徯应也。
             当斯时也,四海无鸡鸣狗吠之惊,万邦有沐浴歌谣之乐,亦可以端居无为,坐享共球之奉矣,而犹勤有虞之岁狩,效周室之时巡。不惮舟车,不辞风露,亲历田间,问民生之疾苦,察吏治之醇疵,旁搜遗逸,存恤考老,则圣不自圣,安愈求安之情备见于此。上以协天地之德,下以合万国之心,而天与人与,取之如响答矣,又何烦屑屑如彼符瑞祯祥之云哉!柳宗元云“受命不于其天于其人,不于其物于其德”,今日之谓矣。臣草茅微细,至愚至陋,然生极隆之世,濡教育之恩,稍有所知见,窃矜负其遭逢过古昔万万,以是观前代所称述,皆琐谬不足道。辄依古雅颂之体,作诗二首,雅曰《皇雅》,颂曰《圣颂》,以歌咏圣德神功之万一。臣东国人也,故于东国之事尤加详焉,以妄自附于衢谣壤歌之末。朴野无文,不识礼法,譬诸候虫时鸟,和气感之,不自禁其吟啸云尔。
                                                                                          皇  雅
            承天抚世,稽古帝王,书契以来,未有穆穆我皇。轶殷越周,流虞漂唐,三后在天,配之弥光。
    穆穆我皇,其道配天,蔼蔼如云,奫奫如渊。兆民游之,春草露鲜,洋洋泄泄,不能言其然。
    又能言其然,何以颂我皇?不识不知,与覆载相忘。穷天亘地,外周八荒,莫不乐输将,莫不享来王。
    向或有不,庭螳拟其斧,帝用亲征,士如豸区  虎。雷霆震惊,游魂摧沮,不诛而服,于铄神武。
    圣恩湛濡,斯醴斯醹,念我兆人,如在肌肤。饥赐之哺,贫蠲之租,穷檐载舞,深宫犹吁。
    恐有弗见闻,时巡于迈,世维雍矣,圣心弗懈。载察吏治,载省民瘵,四国跂祈,愿六龙蚤届。
    道成治平,海宇晏宁,垂拱受之,天载无声。于以赓咸英,于以续六经,于以禅云亭,以祚我皇清。
    于穆顾喜,谓天有肖子,用锡繁祉,下闻民言。祝吾皇亿秭,自我民听视,惟万年万世,与天无止。
                                                                                         圣  颂
            皇矣圣帝,亘古一君,治轶顼喾,德迈华勋。乃神乃圣,允武允文,诗成雅颂,笔追典坟。庙算莫遁,威服无垠,极地极天,悉主悉臣。含生之类,莫不荣欣。轸念东国,饥馑荐臻。辍漕贝周 赈,如救溺焚,三年不赋,以苏斯民。遣吏往辅,尔饥勿呻,还尔井里,勿嗟离群。出之寒谷,煦以阳春,夺诸司命, 赐之形神。富而教之,礼化氤氲,于变无迹,油油其醇。睿虑犹廑,省以时巡,琼哉至德,开辟未闻。欢祝雷动,齐寿苍曰文,亿万斯年,沐我皇仁。
           《南巡雅颂》盛赞当今天子登基四十六年来,仁化醇醇,浓恩沦浃,乾覆坤载之物,莫不适其宜。“盛德大业,轶前蔽后,自有天地以来莫与伦次。”并指出古来才臣所作文颂之属,大抵侈陈符命,杂以讖纬,其间率多铺张附会,无关事实。孰如当今皇上至德通天,“天人交与之著见明白,的切不诬者哉!”既使尧舜周武之时幅员辽阔,仍有不隶之区,不臣之人。怎及“今日而莫不属符,罄天开宇,尽地入图”。而且“上而臣工奋庸于位,下而民甿忭舞于供。上之所欲,莫不思捐躯以奉之;上之所忾,莫不思戮力以诛之。”及至今日闻皇上驾到,黎民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祈天吁佛炷香跪拜,求自损岁年以祝益圣寿者,盖不可胜数也。”这一切皆“上以协天地之德,下以合万国之心。”真乃万民之福也。于是李克敬不揣愚陋,“辄依古雅颂之体,作诗二首,雅曰《皇雅》,颂曰《圣颂》,以歌咏圣德神功之万一。”《雅颂》诗文盛赞康熙帝德及四海,功盖尧舜,丰功伟绩,古今无双。
             康熙帝御览后,顿时龙颜大悦,极为赞赏,连声说道:“好啊,好啊!妙哉,妙哉!”又说,“朕早年读得《汉书》,深知这峄县台儿庄古为兰陵故地,而古兰陵又‘多善为学’,真是名不虚传啊!”说罢又看了看李克敬,不无钦敬地说,“你这篇《南巡雅颂》甚合朕意,可命南书房印行四方……”当时大江南北敬献诗赋的文士有七百多人,康熙帝取中二十一人,而李克敬被“钦拔第一”。由于得到皇帝的青睐,李克敬身价倍增。正如雍正年间山西蒲州府同知峄县籍名士孙谔所记:“李太史小东先生,余同邑戚属祖行辈也,才高学博,名倾海内。为诸生时,圣祖仁皇帝南巡,驾过泇河,先生诣行在献诗二首,奉旨取一等第一名……宣扬圣德,追配《雅》、《颂》,拟之昌黎《元和圣德诗》,岂多让欤?”为此,李克敬的好友唐建中曾赋诗赞道:“小东纵横才海江,小东狂狷几中行。天子知之留玉堂,两朝报国唯文章”。
              李克敬成名后,朝内一些官员争先恐后,纷纷与他交往。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文学家陈延敬前后数次遣人邀聘,请李克敬协助校其文集。第二年(1708年),恰逢山东乡试,李克敬赴省城应试,便力拔头等,举为经魁。七年后(1715),五十六岁的李克敬赴京赶考,会试、殿试连捷,高中二甲第九名,馆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奉命入值南书房,开始了他的翰院生涯……   (李鏖)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15日
    上一篇:品味运河[ 10-12 ]下一篇:古城台儿庄之《十八黄丘》[ 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