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台儿庄运河>> 文化>>正文内容
  • 台儿庄:千年风帆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世有大运河,然后有泇河,大运河常有,而泇河不常有”。提起泇河,已很少有人知道了,更有甚者,在运河流经城市的地图中,竟然没有枣庄的身影。这是历史的忽略遗忘,还是后人的偏见无知?
            世人只知台儿庄运河四百年的历史,却不知枣庄拥有千年的运河文化。究其原因,首先是枣庄境内叫了几百年的泇运河,本身开凿历史较年轻,1958年却又莫明其妙地改叫韩庄运河,频繁地改名无异于自毁家门,白白丢掉了历史固有的宝贵文化资源,无形中给认知运河史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是解放后由于枣庄市的成立和行政区划的变更,以致出现了张冠李戴的名实不符现象,枣庄境内的运河却叫着别人的名字。为枣庄境内的泇运河正名,是今人对古人与后人的一个历史交待;还原京杭大运河一个完整真实的本来面目,也正逢其时,使之在申遗过程中不留下任何一丝的遗憾。
           “水行乘舟始自远古,补天然运道之不足,则有运渠之开”。枣庄自古山川秀丽,河流密布,城郭众多,人口稠密,文明发达,水运作为古代最普遍、最便捷的交通方式,枣庄境内自然也不缺乏白帆点点、渔歌互答的历史画面和社会场景。
           枣庄境内自古就有运河,拥有2700年的运河文明。根据最新考古研究发现,泇河南岸的偪阳古城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古水城,也是我国三大古水城之一(古苏州、古绍兴、古偪阳)。2700年前,偪阳国就开凿了境内最早的运河,与城外的祖水、龙河相通,偪阳国南望黄丘山,背襟龙河水,成就了数千年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2500年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荷水,就在枣庄市的滕国、薛国境内。泗水航道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隋以前就通到徐州以北的鲁桥,古滕县境内。秦代时设有泗亭驿站,淮河以北一直利用泗水通运。据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记载,泗水注入湖泊的微山县鲁桥,元代属枣庄滕县所辖。
            2300年前,战国时期,薛国相继成为齐田婴、田文(孟尝君)父子的封地。相传,薛国已有运河。据《沂沭泗河道志》载:“古薛水源于山亭一带东部山区……从东邵桥北向西南流至三河口与古漷水相汇,向西南流入泗水。东邵桥至三河口一段今称薛王河,相传为古薛国的运粮河道。”
            公元494年,南齐大将萧衍{即南梁梁武帝)在淮汉之战中,从故乡兰陵郡征集大批军粮,沿茅茨河船运支援前敌,茅茨河在1500年前就是一条自然运道,河上有通济桥、新桥、古桥等,台儿庄区泥沟镇境内现仍存有“梁王晒麦城台”、“梁王晒米城台”遗址。
            1500年前,枣庄拥有山东最大的烧制作坊之一中陈郝窑址。蟠龙河便捷廉价的水运,促进了中陈郝瓷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中陈郝被考古界称为“中国江北第一窑”,整个窑址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该窑自北朝创烧,历经1400多年久盛而不衰。据《兖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的中陈郝黑瓷被列为贡品运往京城。中陈郝除了拥有丰富的煤炭、瓷土资源外,交通也十分便利,窑场南濒运河,地处南北大道,蟠龙河是峄境内的泥底河,古时可以通航。这一切都为瓷器的产销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是烧制瓷业历绎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明清时已成了瓷器的集散巨镇,蟠龙河两岸窑炉林立,河上舟楫穿梭,官府专门在中陈郝建筑了公馆,设置了巡检司,众多的庙宇和石桥布满作坊区,因此,流传下“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的传说。中陈郝村中现存有明嘉靖年间董家花园一块石碑,《陈郝镇时雍亭》碑文上刻有“两拱西东景物出,一泊碧玉绕村流,花香回序青红艳,雾仗千峰紫翠浮。国运船通徐兖路,东装船发帝王州,亭船万般东书里,草绿黎元向北讴”。那时这里有装满瓷器直发帝王州的商船,有吱吱呀呀装满瓷器的商车,到处流淌着琼浆玉液一般的山泉水,哺育着这里的黎民百姓,中陈郝村一时有“小泉城”之称。又有一首明代碑刻《咏后花亭》的诗这样记载着:“玉砌瑶池美,花容不卸秋,游蜂知闭户,戏蝶忘穿楼,树影担前瘦,云光院内稠。掇鹅谋二李,谈笑夜行舟。”碑文不仅写出了董家的楼亭院池和陈郝镇的景色优美,而且反映了陈郝陶瓷通过蟠龙河道和峄县东西官道车装船运转到徐兖南北大路,直通京城的兴盛景象。陈郝靠山近河,四周泉水环绕,村中有唐时建造的纵联式单孔石拱桥。亭文描述的村中花香四序,绕村一涛碧玉,望山千峰紫云,拱桥东西景色幽美的花园城镇是符合陈郝实际情况的。文中讲到的拱桥,俗称“罗锅桥”,建于唐代,历经千年仍屹立村中,它是陈郝瓷镇千年兴衰的见证。蟠龙河古时通航发达,为中陈郝瓷器的产销提供了便利条件,陆陆、水陆运输日夜繁忙,中陈郝的烧瓷业兴旺发达,瓷器销往四面八方。陈郝瓷镇的衰落时期史书无记载,据传明朝末年董家犯禁,被皇帝抄了家,陈郝的瓷工都去了博山,从此陈郝瓷器衰落了,博山瓷器兴盛了。陈郝瓷器虽然衰亡了,但作为中国北方的一大瓷镇,其兴衰原因,制品的质量和花纹样式,仍有研究价值,其窑址和当年瓷镇的诸多遗迹还在,如今作为旅游资源,正在进一步得到开发利用。
            1000年前,宋代定都于汴(今开封),其“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京东之漕自广济河入京师。太祖二年,给事中刘载督漕军丁夫以通东方之漕(宋《河渠志》)。”早在唐代武则天时,就在开封以东开湛渠(又称济渠),东通齐鲁。后淤,经浚挖宽五丈,称五丈河(又称广济河)。北宋时再疏浚,称赵王河。自开封西北,东北流经兰考北和定陶、菏泽之间,又东北经郓城、巨野之间,及梁山、安山之间。这样一个运河网络又与泗水和滕县的南梁水连接起来,因此,有了滕县的运粮河。清康熙五十六年《滕县志•山川志》载:“《汉书•地理志》云:‘番县有南梁水。曰:南梁者以过番县之南也。’考元代著名学者于钦(1284~1333)《齐乘》云:‘南梁水出滕县荆沟村,西南流至滕州东门外,折而过城北,又西入山阳湖,俗曰刁阳湖。南出注于泗,与今不合。然城北二里许,盖有运河故道焉,闸尚在,经白了村入湖陵。’”这说明当时滕县的南梁水经过疏浚和筑闸,已成为一条运河。漕船即通过南梁水入泗,再通过与之相连的菏水入广济渠到达京城。后来,南梁运河渐渐废弃,至于为什么废弃,《滕县志》云:“自明都燕,漕挽江南粟入京,山东皆折租、钱如元制,不复漕,以故渐塞,水得南下复故道,不与漷水会。”这只能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应该与河道的变迁有关。据《滕县志》记载,宋代滕县确有运河。如果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算起,至今已有1000余年。尽管这条运河已经废弃,但它是枣庄地区1000年前就有运河的最好证明。
            400多年前,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总河李化龙开通260里由夏镇李家口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的泇运河全程。旧运道走微山湖西的低洼地区,开泇后,运道避开黄河侵袭,移
    至微山湖东的高岗山阜,时称东运河,泇河与泗水衔接,亦称“泗泇运道”。泇河在今天的枣庄境内流经滕州、薛城、峄城、台儿庄四个区(市),全长93.9公里,由韩庄运河和南四湖航道两部分组成。微山湖东岸韩庄经台儿庄至鲁苏交界陶沟河口,为人工挖掘,全长43公里,由于它以东、西泇河为主要补充水源,自明至今史籍记载一直称泇运河。1958年,山东省扩浚湖口至淘沟口河道,始有“韩庄运河”之称,对现代人来说,“泇运河”鲜为人知,渐渐遗忘在历史的深处。
            泇河的开通,极大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繁荣,年通过运河进京的粮米四百万石,船只近万艘,曾一度出现过全国内河最兴盛时期。泇河这条经济文化的大动脉,也使枣庄从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描绘了长江的瑰丽雄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道尽了黄河的豪迈悲壮;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自然成就了姑苏古城的千古名篇,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不也装点了鲁南大地的风流蕴籍?

                                                                                                                                      (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社教部 来源:枣庄政府网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