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古城台儿庄 >> 古城要闻>>正文内容
  • 枣庄三十九中:一个教育寻梦的地方(综述)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进入后台编辑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九中学,地处山东南大门,坐落在蜚声中外的台儿庄古城驻地——“一个寻梦的地方”。作为台儿庄区初中龙头学校,枣庄三十九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也成长为“一个教育寻梦的地方”。

           “文必有旨,人须有魂。”一所学校,同样也必须有自己的灵魂——教育理想,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的核心追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是用学校的品位与追求,通过各种恰当的教育手段,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高雅的人格品位,使其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对学生进行高尚的精神引领,帮助他们树立高雅的品德追求。多年来,枣庄三十九中在育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打造书香校园,让学生成为读书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成为文明人;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成为有品位的人;教育学生守规矩不任性,让学生成为规矩人……这一切最终形成了有学校自己特色的育人文化品牌——尚雅。“尚雅”,就是崇尚“雅”的精神追求,具体来说,要做到女生优雅,男生儒雅,教师和雅,课堂清雅,校园洁雅。

            在这一主题引领之下,枣庄三十九中走出了一条以构建尚雅文化为主题的校本研究特色发展之路。无论是学校潜移默化的学生德育,还是独具一格的综合实践教育,以及卓有成效的“三六五”生态高效课堂,枣庄三十九中始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推进尚雅文化,构建校本特色,着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

            站在学生的立场之上,学校扎下牢牢的校本之根,也为学生搭建着通往未来的寻梦阶梯。

    德育,重在校园点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直是学校德育的理想境界。而在德育框架内,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重中之重。为此,学校立足于学生的养成教育,试图营造一个整体的德育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1.以校园文化为切入——洁雅的环境熏陶

           我们以学校师生的校园生活为背景,精心创设了原汁原味的校园文化,打造以“整洁,有序,活跃,雅致”为特色的洁雅校园环境,让有形无形的文化自然流淌,做到目之所及都带有教育性,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学校将教育教学特色融入墙体设计,校园里的每一座楼、每一面墙、每一块牌板,都独具匠心、富含深意。四座教学楼分别以文渊楼、文博楼、文贤楼、文达楼命名,取“渊博贤达”之意,图书楼取名“芸香楼”,紧扣学校特有的文化烙印——明德至善。各楼层的系列牌板上展示着国学系列、历史故事、科学史话等德育内容。校园的楼梯、走廊、车棚……随处都有养成教育的“温馨提示”,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获得默默的善意提醒,自觉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学校每月评选由“孝德之星”、“爱德之星”、“诚德之星”、“仁德之星”组成的“四德少年”以及各类美德少年,并在学校宣传栏中展出。

            学校开发德育校本教材《明德至善》,提出各项好习惯的具体要求,也写明好习惯养成的方法指导。同时,学校开设了书法、绘画、合唱、朗诵、跆拳道、乒乓球、篮球、足球、健美操等十余个活动小组,让学生与艺术结缘,令人人张扬个性、学有特长。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学生的审美习惯、想象习惯、欣赏习惯也得到了培养和熏陶。

    2.以行为训练为手段——儒雅、优雅的行为规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就要在学生常规管理和行为训练上下功夫,在尚雅这一主题下,我们提出了儒雅男生、优雅女生的行为要求。

            儒雅男生,就是要求男生要彬彬有礼,仪表端庄,谦恭礼让,胸怀宽广;理想远大,心态阳光,博学多识,奋发图强;忠孝诚信,坚韧担当,一诺千金,意志如钢。优雅女生,就是要求女生文静可爱,整洁大方,活泼健康,朝气阳光;举止优雅,气质高贵,不娇不俗,与人为善;知书达理,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聪明能干。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学生从集合、整队到出旗、升旗,都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一定做到规范、庄严;国歌奏响时,两千名师生高亢嘹亮的歌声常常吸引路人的关注;国旗下的讲话则从文明礼仪、名人轶事、学习方法、时事热点等专题进行系列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谦恭、博学、健康、阳光。

            三十九中学生多,又位于城区主干道上,校门口常常交通繁忙,放学堵车、学生车辆乱放、学生离校秩序混乱等问题一直被外界诟病。为此,学校制定《放学路队实施方案》,规定学生无论步行还是骑车,都在校内指定区域按回家方向分三路排队出入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同时,学生会成立文明监督岗,督查路队秩序,每月颁发一次路队流动红旗。于是,路队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学校还聘请社会监督员监督学生校外的不文明行为,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可。

            制度的意义在于树立行为规范的权威性,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规范自身行为的必要性。学校出台《学生文明行为十项要求》《课堂文化建设(纪律)十项规定》,让学生知道哪些是优雅的、儒雅的行为,找到提高自己修养的方向。杜绝了带手机进校、骑电动车上学、不规范着装、喧哗、乱丢垃圾等违纪行为。针对中午时段的管理盲区,学校实行“午间静校”制度,提出“进校即进班,进班即静,入座即学”的要求,学生在午休时段或者休息,或者自习,避免在校园闲逛、串班。

            三十九中的德育立足于多层次的立体教育格局,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就是这一格局的具体呈现。

            课间跑操是学校的一项校本活动课程,我们用音乐代替教师口令,使学生在雄壮的乐曲、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中贴近思想教育、纪律教育、集体观念教育的内涵。

            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书橱、设立读书角,倡导各班自主设计班旗、班徽,创建以小种植、小养殖为主的生态文化,建立以“清雅”为主的学习文化,形成“当日学、当日清;今日事、今日毕”的行为文化,力图创设和谐、自主、科技、高效的班级文化氛围。

            同时,由诵读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组成的五大文化节,每年开学季的隆重拜师仪式,毕业季的毕业庆典,以及争当“绿色、文明、环保、安全、爱心”五使者活动等,都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内化道德修养。

            3.以多维评价为保障——激励个性化的高雅

            依照儒雅男生、优雅女生的要求,学校将学生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细化为评比考核内容。德育处“一日一结分,一周一总评”,每周举行“授旗”仪式,对表现突出的班级授予“流动红旗”,每获一次流动红旗为一星。透过群体评价,时时激励学生为班争光的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有效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每周,学校通过《家校联系卡》和学生《成长记录册》开展周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立本周习惯养成的主攻方向,填写在记录册的“本周小提示”中,并列出计划,填写“我要做的事”。周末,由学生本人、教师、家长针对学生本周目标的执行情况,分别在“周记”、“父母寄望”、“教师心语”里做出评价。由此,形成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督导评价体系,深化德育。

            配合《成长记录册》的内容要求,学校制定《五A少年评比标准》,每月每班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推选“文明”、“劳动”、“学习”、“健康”、“卫生”“五A少年”,建立“五A少年小档案”,档案中包括个人照片、个人资料,班主任亲自撰写“颁奖词”,学生自己写下获奖感言。“五A少年”评选的目的在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给每个孩子一份鼓励、一份自信,激发他们向上向善的心理,从而由内而外地体现德育功能。

    课堂,立足生态高效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三十九中所在台儿庄区启动教育改革,全力打造“三六五”生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于此大环境中,如何在进行课堂改革的同时,兼顾本校实际,凸显学校特色?这也是教改进程中,所有学校正在面临的关键问题。

            对此,学校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径,凭着“基于学校、依靠教师、为了学生”的校本教研思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了以“和谐、自主、合作、科技、高效、德育”六大标准为内涵的“生态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打造“清新、乐学、合作、雅静”的清雅课堂。

    1.引入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强调乐学与合作

    什么是“三六五”课堂教学模式?

           “三”,是每堂课分为“三个阶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六”,是“六个环节”,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又都分为两个环节,即:定向示标、自主学习、分组展示、探究总结、当堂训练、达标检测。“五”,是“五项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信念信心、习惯养成、自主合作、诚信感恩、效率效益”等五项内容。

            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是根据全区实际制定而成的,一定程度上贴合学校需求,也符合教育规律。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意思是课堂有自身的规律方法,但不能僵化地生搬硬套,而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学校在全面运用“三六五”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提出使用模式所应遵循的四大原则。

            学生的主体原则。把课堂教学定位于平等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对话,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动态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发展。

            教师的引领原则。主动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亲密接触”,收回“话语霸权”,努力营造适宜“种子”生长的阳光、水分、空气、营养等“生态园区”,从而使学生能投入地读、专注地思、主动地学、轻松地得,在读、思、学过程中找到对话的切入口,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教材的媒介原则。学生在学、思、说的过程中,进入教材,超越教材资源,掌握教材以外的更多知识,形成更完善的技能,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创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通过教材的对话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从而切实促进有效教学。

            有效的监控原则。我们注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完善巡课制度,全天候关注教师课堂内外的常态表现,走进39中的课堂,只管教不管学的现象荡然无存。我们明确提出了“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思想,注重落实课堂教学中的五项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创新模式:“教”得出新,“学”得丰富——强调清新与雅静

            同一个模式,在不同的学科特点和不同教师的个人素养差异下,必然碰撞出创造性的亮点和火花。这是学校的要求,也是每一位教师在努力实践中自然而然的收获。在全校教师的主动参与和共同努力下,许多学科都形成了具有别具一格的学科教学特色,例如语文学科新授课的“三读”教学,数学学科“考改考”的“以学定教”模式,英语学科“兵教兵”的互动课堂,物理学科的“生生合作”,地理复习课的“读、考、改、考”……这些课堂模式的创新,既优化了课堂结构,更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与学是不能分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强化学生的“三种学习”:

            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次、多形式练习,分必做和选做两大版块,采取说、写、练等多种形式交流学习所得。

            合作学习。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切实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催化学习效果,融洽师生感情。

            探究学习。教师创设课堂情境,触发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观察、记录、欣赏、游戏、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我们都力图使其都成为常态,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效分配学习时间。

    3.生态高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实现清雅与和谐

            校本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生态高效课堂”的基础在于:自主、合作、探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鉴于此,学校在研究和运用“三六五”生态高效课堂模式的过程中,逐淅形成拥有“和谐、自主、合作、科技、高效、德育”六大内涵的特色课堂,将“生态”和“高效”落到实处。

            和谐课堂。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课堂关系,师生、生生和谐,让爱充满教室,让爱充满课堂。教师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面向全体、培优补弱;学生用崇敬的态度待老师,亲其师而信其道。

            自主课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服务、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合作课堂。兵求师,师教兵,教学相长;生教生,小组合作,共同提高。教师要完成主导和服务两大职责,学生要完成在合作中学习知识、交流情感的双重任务。

            科技课堂。在互联网、网上交流、资源共享、电子备课等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及时更新内容,增加课堂容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精彩。同时,拒绝以课件代备课和照抄照搬的拿来主义,做到因材施教。

            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减轻教师加班加点的工作负担和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高效的手段在于,提高教师基本功,把每一分钟的教和学都变成有效劳动。高效的标准在于,不看教师教得多少、好坏,要看学生学得多少、学得好坏。全班学生的堂清率和每一个学生的当堂达标合格率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       五育”课堂。信念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课堂是学生良好习惯最重要的标志和养成场所,自主合作是深化课堂改革的核心,诚信感恩是纠正学风、考风,优化师生课堂关系和“诚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效率效益是改革课堂评价、提高“堂清”质量的支撑。所以,“信念信心、习惯养成、自主合作、诚信感恩、效率效益”是我校生态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内涵。

    实践,铸就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本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重点,但由于种种原因,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这几乎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成为制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一个瓶颈。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没有把综合实践这一教育形式放在足够高的层次上,没有把综合实践当成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鉴于此,我校融合校本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尚雅”这一主题的指导下,走出一条“以特色培养素质,用实践铸造品行”的综合实践教育之路。

    1.体验式实践:做了才能明白——雅行是做出来的

           校内,学校开设远足课、交通安全课、花木修剪课、绘画摄影课、劳动教育课。校外,学校建立“新天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学生学到了课本没有的知识,锻炼了动手能力,陶冶了情操,增长了学识,开阔了视野。

           (1)徒步远足,考验毅力。从学校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师生需要徒步往返12公里,这对当今离开代步工具就不愿行走的孩子们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一行程,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带来难得的人生体验。很多学生在回来后写的实践报告中说,“虽然很累,但我知道,经过这样的长途跋涉,再也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脚有些疼,但每经过一个里程碑,我都会觉得很快乐”……

           (2)亲近自然,成就自我。为引导学生在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学校特别在园林里有目的地开展四项活动:一是参与花木修剪和标本采集,二是园林写生和摄影,这两项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三是开展分组合作的体育活动,培养了同学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永不服输的韧劲;四是花圃除草和厨房帮厨,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服务意识。

    2.服务式教育:在行动中提升——雅行是有影响的

           (1)“古城志愿者服务队”。从2008年开始,台儿庄开始古城重建,城市转型,发展游游业。在学校的引导之下,学生自发组织“古城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路口,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引导外地游客,提供旅游资讯,外地散客进入台儿庄古城,往往摸不着头绪。我们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古城充当义务小导游,给游客介绍景点分布、景点内容与特色,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与语言表达能力。节假日期间,台儿庄古城人满为患,学生的志愿服务对便主动担当“古城小卫士”,帮助环卫工人捡拾垃圾,协助古城工作人员导引游客。

            同时,我校的古城志愿者服务队长期参与宣传古城、服务古城、爱护古城活动。志愿者行动的坚持开展,让学生从小就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既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学生也在服务和肯定中,提升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文明创城”实践活动。近年来,学校抓住“创建文明城市”的政策契机,在学生中间开展以“创省级文明,建幸福台儿庄”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成立文明使者宣传队,上网搜集、整合资料,印制宣传手册,宣传“四城同创”的意义、目标和对公民的要求,并利用节假日,到路口、社区进行宣传。学生自发成立校外文明监督团,督查学生节假日期间的校外行为,对于发现的违反交通规则、随地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说粗话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和现象,予以记录,每周一公布。

            利用节假日,学校还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一是清理社区、街道的卫生死角,二是花木种植与修剪,三是清理小广告、纠正错别字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开扩了视野,更增强了同学们的服务意识、公德意识和社会主人公的精神。

            悠悠运河水,奔流不息,一如学生的成长,一如学校的发展。“入木三分找差距,精益求精谋发展。”在不断深化学校改革、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校本研究,提炼教改文化的精神,促进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的不断提升,让我们的特色教研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龙广春)

                                                                                                                                           (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编辑)


    作者:古城台儿庄网要闻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7日